题苏希亮画
石梁渡山涧,上有秦人居。
岁寒不种桃,汲泉灌佳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桥横跨在山涧上,上面有秦朝人居住的地方。
寒冬时节不去种植桃树,而是汲取清泉来浇灌优质的蔬菜。
去完善
释义
1. 石梁:石桥。
2. 渡山涧:渡过山间的小溪。
3. 秦人:此处指隐士。
4. 岁寒:寒冷的冬季。
5. 不种桃:比喻不问世事,清高脱俗。
6. 汲泉:汲取清泉。
7. 佳蔬:美味的蔬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裘万顷为一幅描绘山居生活的画作所写的题诗。全诗以绘画中的景物为背景,描述了一幅隐逸生活的图景。
首句“石梁渡山涧”,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画面的主要元素:一座石桥横架在山涧之上。这不仅是画面的视觉焦点,也暗示了画面中人物的出行方式。
紧接着的“上有秦人居”则将画面聚焦于桥上的人物。这位“秦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隐士,名为“卢敖”,相传他修道成仙,居住在深山之中。这里诗人用以比喻画中人物的生活态度和身份地位。
颔联“岁寒不种桃,汲泉灌佳蔬”描绘了画面的细节。岁寒之时,山中桃树落尽,而隐士并未因此放弃生活,而是取山泉灌溉蔬菜。这一场景既展示了隐士生活的自给自足,又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士生活的敬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富有意象的画面描绘了一派静谧、自足的隐逸生活景象,传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苏希亮画》是南宋诗人裘万顷为苏希亮的一幅画作所题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裘万顷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他曾在诗中表达过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在这个时期,裘万顷的人生际遇也颇不平静。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金榜题名。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仍然坚持文学创作,用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南宋时期,文人画家们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注重画作的思想内涵和教化作用。他们强调绘画应当寓情于景,表现诗人的情怀和对生活的感悟。苏希亮的画作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裘万顷在欣赏苏希亮的画作时,感受到了画家寄寓其中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写下了这首《题苏希亮画》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