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四首 其二
一念通真际,尘尘秘藏开。
当头谁是主,撒手自为媒。
大海收毛孔,神珠隠蚌胎。
此时知佛祖,犹向外边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念头通达真理境界,万物隐藏秘密展现无遗。
万事万物谁能主宰,放手自己充当纽带。
大海缩小如同毛孔,珍珠隐藏在蚌壳内。
此时领悟佛之智慧,却似乎仍在门外徘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拟:模仿、仿作。这里是说这首诗是对寒山诗的模拟之作。
2. 寒山:唐朝诗人,以描绘山林隐逸生活著称。他的诗歌语言质朴,形式自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 一念通真际:真际,真实的境界;一念,佛教用语,指一个心念或意念。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念头就能达到真实的境界。
4. 尘尘秘藏开:尘尘,指世间万物;秘藏,隐藏的秘密。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的秘密都得以揭示。
5. 当头谁是主:当头,指当前、眼前;谁是主,谁在做主。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当前情况下,谁是主宰一切的人或力量呢?
6. 撒手自为媒:撒手,放弃;自为媒,自己为自己做媒。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执着,自我解脱。
7. 大海收毛孔:收毛孔,收缩毛孔;大海,比喻广大无边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广大的世界仿佛可以收缩到毛孔般的小范围。
8. 神珠隠蚌胎:神珠,神奇的宝珠;蚌胎,蚌的胚胎。这句话的意思是,神奇的宝珠隐藏在蚌的胚胎中。
9. 此时知佛祖:佛祖,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此时,指在这个时候。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时候知道了佛祖的智慧。
10. 犹向外边来:犹,还;外边,外面、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以为是从外部来的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拟寒山四首 其二”,是宋代僧人释守卓的一首五言诗。诗人通过描绘一个境界通达、心灵净化的状态,表达了禅宗哲学的深刻见解。接下来我从诗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内涵进行赏析:
首先,前两句“一念通真际,尘尘秘藏开。”表现了诗人一刹那间的体悟,仿佛打通了一个真实的境地,所有的秘密和隐藏的世界都在眼前展开。这种瞬间的领悟揭示了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
接着,第三句和第四句“当头谁是主,撒手自为媒。”描述了在这个悟道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主宰,摆脱外在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这里的“撒手”意味着抛弃一切外在的依赖和攀援,真正地相信自己并勇往直前。
第五句“大海收毛孔”比喻宇宙之大如同广袤的大海,我们的眼界、心胸需要像大海一样宽广。而第六句“神珠隐蚌胎”则借用了佛教典故,描述了观音以神珠救度众生的场景,表达出诗人希望人们都能在菩萨的带领下找到自身的救赎。
最后两句“此时知佛祖,犹向外边来。”表明了在达到这样的境地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佛的教诲,感受到佛祖的智慧。诗人认为真正的佛祖并非来自外部的偶像,而是我们内心的智慧之光。这呼应了禅宗强调内心自省、自我觉悟的观念。
总之,这首诗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了禅宗哲学关于悟道、自救和本心的深刻理解。在阐述禅宗理念的同时,也启示读者关注内心的世界,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拟寒山四首 其二》是释守卓的一首著名诗篇,创作于唐代时期。在创作这首诗时,释守卓已是一位高僧,他对佛法的领悟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在他的一生中,他致力于弘扬佛法,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释守卓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中期,这一时期的唐朝社会和谐,经济文化繁荣,人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释守卓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