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自作真赞 其四
南海之滨,兔生两角。
幕阜之顶,硗硗确确。
从十年游,脚跟皴剥。
讨甚机锋,七错八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南海岸边,有一只长着两个角的兔子。
在幕阜山的山顶上,山势险峻。
经过十年的游历,脚步已经变得粗糙。
寻找着生活的智慧,却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去完善
释义
1. "南海之滨":指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面,是太平洋东部的一个海域。滨,指靠近水边的地方。
2. "兔生两角":这是一句比喻,兔子的正常情况是没有角的,这里说兔子生出两角,是一种罕见的变异现象,用来象征与众不同的事物或人。
3. "幕阜之顶":幕阜山是中国湖南省的一座山脉,主峰海拔约1600米。顶,指山峰的最高部分。
4. "硗硗确确":形容山高路陡的样子。硗硗确确,意为陡峭不平的山石小路。
5. "脚跟皴剥":由于长时间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脚跟的皮肤受到磨损而出现裂纹。皴,皮肤因受冻或受摩擦而形成的裂纹。剥,指物体表面的皮或壳脱落。
6. "讨甚机锋":“机锋”一词出自禅宗,是指禅师们参禅悟道时所用的、含有深意的言谈或者动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机锋的理解并不深入。
7. "七错八错":形容思绪混乱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己生活和成长的反思和自嘲。"南海之滨,兔生两角",这句以南海边的兔子为引子,用兔子的特殊特征(生有两角)作为比喻,暗示了诗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幕阜之顶,硗硗确确"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十年游,脚跟皴剥"进一步表现了他经历的磨练和艰苦岁月的磨砺。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坚持寻找生活的真谛,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却发现自己总是陷入"讨甚机锋,七错八错"的境地。整首诗充满了幽默、机智和深沉的思考,反映了诗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师自作真赞 其四》是宋朝诗人释守卓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儒家、佛教和道教等多种思想流派共存并互相影响。
在这个时代,释守卓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后来弃武从文,成为了一名僧侣。他在禅宗修行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禅宗的领袖。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反映了他的禅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在创作这首《师自作真赞 其四》时,释守卓可能已经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他可能已经从战争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生命和信仰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非来自物质世界,而是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思想在他的时代非常独特,但也正是这种超脱世俗的思想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