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苔
底物最牵吟,秋苔独自寻。何时连夜雨,叠翠满松阴。
湘岸荒祠静,吴宫古砌深。侯门还可惜,长被马蹄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伤。诗句之间透露出诗人的超脱与豁达之情。现将原诗译为优美的现代白话文:
身处在这底物之中,诗人最容易感受到秋意;而苔藓却在寂静中默默地寻找自己的踪迹。那些连绵不断的秋雨,仿佛把翠绿铺满了松荫之下。湘江边的古老祠堂静谧无声,而吴地的古代石阶却深藏着历史的痕迹。令人惋惜的是那曾经的侯门贵地,如今却被马蹄肆意践踏。
去完善
释义
1. 底物:何物。
2. 牵吟:牵动诗人的情感和思绪。
3. 何时:不知什么时候。
4. 湘岸:湖南省湘江边的地带。
5. 吴宫:指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江南一带的吴国宫殿。
6. 侯门:达官贵人的宅第。
去完善
赏析
《春苔》孙鲂
底物最牵吟,秋苔独自寻。
诗人将“春苔”这一题材置于首位,表达出其对春的敏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这里的“底物最牵吟”,意味着春苔是最能引起诗人们共鸣的景物之一。“秋苔独自寻”则传达出秋苔虽然平凡,但却独立存在的特点。在春天的景色中,诗人独挑秋苔作为主题,别有一番风情。
何时连夜雨,叠翠满松阴。
面对连绵不断的春雨,诗人关注到它带来的绿意盎然。这种意象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勃勃生机,也传达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境。而“叠翠满松阴”则用松阴的形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使得意境更加丰满。
湘岸荒祠静,吴宫古砌深。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分别描绘了湖南和江苏两地富有历史遗迹的地方。通过湘岸的荒祠和吴宫的古砌,表达了岁月沧桑之感,使诗歌带上了一定的历史厚度。
侯门还可惜,长被马蹄侵。
结尾两句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权贵们糟蹋自然景色的遗憾。通过马蹄践踏春苔的画面,诗人传达出对破坏自然现象的不满和对绿色世界的珍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苔》是唐代诗人孙鲂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世纪左右,正值唐朝初年,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蓬勃发展。孙鲂在年轻时就曾游学长安,受到朝廷的赏识,担任过宫廷侍卫。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一度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尽管如此,他对文学的热爱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珍惜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将之化为文字,流传后世。
在这首《春苔》中,孙鲂通过对春苔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虽然他在官场上遭遇了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总的来说,这首《春苔》是孙鲂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对生活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感悟。它不仅是唐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们了解唐朝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