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意态天生异,转看看转新。百花休放艳,三月始为春。
蝶死难离槛,莺狂不避人。其如豪贵地,清醒复何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她的气质与生俱来与众不同,每次转身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各种花朵都不必绽放得太过艳丽,因为阳春三月才是她最美的季节。蝴蝶即使死了也难以离开她的世界,黄莺在她面前也不再逃避人群。然而这样的一位女子,在豪门之中清醒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去完善
释义
1. 意态天生异:指牡丹花有着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姿态。
2. 转看看转新:表示随着观赏者的角度变化,牡丹花的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显得新鲜有趣。
3. 百花休放艳:暗示其他花卉无法与牡丹争艳。
4. 三月始为春:意味着春天到来时,牡丹开始盛开。
5. 蝶死难离槛:指蝴蝶即使死亡也难以离开牡丹的花坛,形容牡丹对蝴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6. 莺狂不避人:表示黄莺在牡丹花开时节十分活跃,毫无顾忌地在人群中飞舞。
7. 其如豪贵地:暗示牡丹的生长环境需要条件优越的土地。
8. 清醒复何因:为什么在豪贵之地能保持清醒呢?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牡丹能在繁盛之地保持本色的钦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牡丹》描绘了牡丹花的独特韵味和生命活力,以其鲜艳的色彩、奇特的形态,让人在早春时节便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作者通过对牡丹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繁华背后也隐藏着悲凉,“蝶死难离槛,莺狂不避人”则是对世间繁华与孤独的深刻反思。最后两句则以牡丹花所处之地豪贵的环境,暗示了人们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只能在清醒中度过每一刻。整首诗以牡丹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是唐代诗人孙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9世纪左右,正值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孙鲂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宦官当权等原因,导致唐朝国力逐渐衰弱。孙鲂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这首《牡丹》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