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二首 其二
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
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
出言到口角,缩舌悔恨并。
自省由若此,况乃蚩蚩氓。
故知当今贤,未有非簪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人生得意之时,所有的罪恶都会消散;而在失去志向时,无数的丑陋便会产生。虽然有人可能会说人生的道路宽广,但是对于那些窘迫不堪的人来说,他们依然无法勇敢前行。言语一旦出口,就可能造成口角之争,而事后闭紧嘴巴则会带来无尽的悔恨。通过自我反省,我们才能明白这个道理,更何况对于那些懵懂的普通百姓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在的贤能之人,无不来自社会的精英阶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王路宽”:王路指王者所行的道路,这里代指社会道路。“宽”表示宽阔、畅通。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社会道路看起来宽阔无阻,但对于那些没有获得权力地位的人来说,他们仍然感到畏惧,无法自由行走于其中。
2. “蚩蚩氓”:蚩蚩指的是无知的样子;氓是古代对农民的称谓,这里泛指普通百姓。这句话意思是,普通百姓大多无知无识,易受外界影响。
3. “簪缨”:簪是古人用来固定发髻的首饰,缨是指冠帽上的带子。簪缨在此借指官员、士人。
去完善
赏析
《感叹二首 其二》是一首描绘现实社会现象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得志和失志的看法。在诗中,李觏通过对“得志”与“失志”进行对比,揭示了社会中不同的待遇和处境。“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这两句简洁明了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尖锐批判:获得权力和地位的人可以逃避罪恶,而失去这些的人却要遭受种种污名。接着,诗人通过比喻来说明这种现象:“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表明了即使是在看似宽广的道路上,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也只能如枯槁一般艰难行走。
接下来两联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言语之间的顾虑和后悔,进一步突显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诗人指出人们在说话时会斟酌权衡,有时会因为说错话而懊悔不已,连自己都如此,更不用说普通人了。这使得读者反思这种普遍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故知当今贤,未有非簪缨。”意思是如今所谓的贤人,恐怕没有不是靠着家族门第或者权势来成就自己的。这首诗以尖锐犀利的笔触揭示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丑陋现象,也反映了诗人深深的无奈和渴望改变现实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叹二首 其二》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诗人李觏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0年左右,即宋仁宗皇祐年间。此时李觏正处于青年时期,他因家境贫寒,未能参加科举考试,只能在家乡从事耕读生涯。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这可以从他的诗歌中看出。
在李觏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宋仁宗在位期间,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欧阳修、范仲淹等。然而,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也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这使得李觏对生活充满感慨和忧虑。
在《感叹二首 其二》这首诗中,李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用“北风吹雁”、“草木凋零”等景象来比喻人生的苦难和悲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得不到赏识的无奈和对国家治理不善的忧虑。这种感慨和忧虑,既体现了李觏的个人经历和心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