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标题包含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见见之时非是见,见犹离见若为论。 钱塘江上中秋后,风急潮声万马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见见之时非是见,见犹离见若为论” 译文:当您见到一个事物时,其实并不是真正地见到它,因为所见到的东西只是它的表象。就好像是您离开了事物的本身去观察它一样。 原文:“钱塘江上中秋后,风急潮声万马奔” 译文:中秋节之后的钱塘江畔,大风呼啸而来,海浪的声音如同万马奔腾般激昂。
去完善
释义
1. 见见:看到物体或景象。第一个“见”表示看到,第二个“见”指看到的对象。 2. 之时:在那个时候。 3. 非是见:不是真正的看见。 4. 犹:依然,仍旧。 5. 离见:离开当前的视觉感知。 6. 若为:如果。 7. 钱塘江:位于中国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河流,以其壮观的潮水而著名。 8.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9. 风急:风力大。 10. 潮声:潮水涌来时的声音。 11. 万马奔:形容潮水涌来时的声势浩大,如同万马奔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钱塘江的壮丽景色为背景,展示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诗人通过“见见之时非是见”这个主题引导我们探讨观察与认知的辩证关系。 首句“见见之时非是见”中,“见见”即“看见所见之物”,强调的是人的直观感受;而“非是见”则是对这种直观的否定。这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并非简单地用眼睛看到就认为理解了事物的本质。接着的“见犹离见若为论”一句,“见犹离见”意味着即使在视觉上看似有所得,但仍然存在无法触及的本质部分,因此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进行讨论。 后两句“钱塘江上中秋后,风急潮声万马奔”则以壮美的钱塘江中秋后的自然景象作为佐证。这里的风和潮声是视觉、听觉的共同感知,它们带给人们的震撼令人难以忘怀,但这样的感官体验是否就能完全描绘出大自然的全貌呢?显然是不够的。尽管我们通过五感去感知这个世界,但有些真实仍然超越我们的认知范畴。 这首诗可以视作诗人在提倡一种深度思考与观照世界的哲学态度。它提醒我们要在认知过程中保持谦卑与敬畏之心,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是表面而非全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