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岩斋

标题包含
岩斋
谁知望云眼,犯此没马尘。 故山招不归,定为猿鹤嗔。 煌煌帝王州,喜有东山人。 频来云雾斋,阅公碧璘珣。 要偿风月债,痛吟岩壑春。 贤哉万卷藏,膏馥余八珍。 空肠借一饱,已觉笑语新。 肯学解颐公,凿壁恼四邻。 大胜不求直,乐我平生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知望云眼,犯此没马尘。--没想到看见云朵的眼睛,却惹来了尘土飞扬。 故山招不归,定为猿鹤嗔。--家乡召唤的声音还没能让我回去,肯定让那山中的猿猴和仙鹤们生气了。 煌煌帝王州,喜有东山人。--在这辉煌繁华的帝都之地,让人欣喜的是有位从东山而来的人。 频来云雾斋,阅公碧璘珣。--他经常来到云雾弥漫的书斋,阅览那些珍贵的古籍图书。 要偿风月债,痛吟岩壑春。--他想把风月的往事娓娓道来,在岩石和山谷间尽情地吟唱春天的故事。 贤哉万卷藏,膏馥余八珍。--他的学识广博,就像那一万多卷的藏书,丰富而珍贵。 空肠借一饱,已觉笑语新。--就算肚子空空,只要能品尝到一顿美食,也能让人感到新的笑语。 肯学解颐公,凿壁恼四邻。--或许可以学学那位风趣幽默的公子哥,尽管有时会因凿壁偷光而惹恼邻居。 大胜不求直,乐我平生真。--重要的是人生的快乐与真实,而不是对胜利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释义
收到
去完善
赏析
《岩斋》是一首描绘文人雅士在山水之间的诗作。诗人以吴可为名,表达了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与友人共享的愉悦。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感: 首先,诗人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谁知望云眼,犯此没马尘”意味着他期望远离繁华喧闹的生活,而投入宁静致远的自然。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诗人用“帝王州”这一词汇描绘了城市的繁华景象,但在此却并未流露出任何欣喜之情。 其次,诗人在诗中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得到了体现。“故山招不归,定为猿鹤嗔”暗示诗人受到家乡的召唤,却不得回归。同时,诗人以“东山人”称述友人,表达出与之共同享受山林之乐的愿望。 此外,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也非常明显。在描绘烟雾弥漫的岩斋时,他用“云雾斋”和“岩壑春”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更从内心体验到一种生活的真实和质朴,这正是“乐我平生真”的核心意义。 最后,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豁达开朗的气质。虽然诗人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扰,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相反,诗人通过诗词艺术的方式,将内心的愁苦化为谈笑风生的意境,实现了自我解脱。 总的来说,《岩斋》是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友情的一种深切感受,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活哲理的独特领悟。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这首诗歌的主要特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岩斋》是南宋诗人吴可于公元1145年左右创作的诗歌。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建立多年,国家局势相对稳定。然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之下,这使得文人墨客们心生忧虑,感慨万千。 吴可一生淡泊名利,崇尚道家思想。他曾在岩斋隐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岩斋》这首诗中,他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纷争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社会对儒家经典和道家思想都有着深厚的信仰。吴可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浓厚的道家气息。在这首《岩斋》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内心世界的超脱与宁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