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凉寺
延步石城坞,迢迢去兴长。
野田耕晚雪,寒树倚斜阳。
载酒追狂客,论才得漫郎。
无因遂高蹈,时复借山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长长的石头城墙漫步,感到兴致勃勃。
在田野里,人们正趁着傍晚的雪耕种;寒冷的季节里,树木在阳光下伸展着。
与疯狂的朋友们一起饮酒畅谈,谈论着才华横溢的人物。
因为没有实现崇高的愿望,我们不时地借助于山中房屋暂且休憩。
去完善
释义
1. 延步石城坞:延步,行走;石城坞,指清凉寺所在地。
2. 迢迢去兴长:迢迢,形容路途遥远;去兴长,意谓游览兴致长久。
3. 野田耕晚雪:野田,田野;耕晚雪,在晚雪中耕作。
4. 寒树倚斜阳:寒树,寒冷天气中的树木;倚斜阳,夕阳斜照下的景色。
5. 载酒追狂客:载酒,携带美酒;追狂客,与狂放的人交往。
6. 论才得漫郎:漫郎,唐代文人许浑的自称,此处表示作者与友人谈论才华。
7. 无因遂高蹈:无因,没有理由;遂高蹈,即隐逸山林。
8. 时复借山房:时复,时常;借山房,暂时借用僧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游历清凉寺的诗篇,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和喜爱。诗句“延步石城坞,迢迢去兴长”描绘了诗人沿着石头城市的小路行走,感觉距离遥远而兴致盎然;“野田耕晚雪,寒树倚斜阳”则展现了田野上暮雪初融的景象,以及寒冷中的树木在夕阳下显得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载酒追狂客,论才得漫郎”描述了诗人与豪放之士畅饮交流的场景,表现了他们不拘小节、畅怀畅谈的精神风貌;“无因遂高蹈,时复借山房”则是说诗人并无机会完全隐逸山林,但时常在山间房屋中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快乐。整首诗借景抒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对自然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清凉寺》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吴可于1174年创作的。这一年,他54岁,任职于湖南潭州(今长沙)的通判。在那时,金国南侵,南宋偏安江南,战乱不断,百姓疾苦,这使得他的诗充满了忧虑和无奈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吴可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遭遇的不幸交织在一起,使他感慨万分。他曾赴前线抗金,对战争中的民生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而另一方面,他的人生际遇也不如意,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吴可在游览清凉寺时,看到了寺庙的静谧与美好,联想到国家战乱,不禁心生悲凉。因此,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