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常州天庆观画龙二世传仙笔一点睛乘雷电飞去一经兵火亦不复存

标题包含
常州天庆观画龙二世传仙笔一点睛乘雷电飞去一经兵火亦不复存
毗陵天庆宫中壁,夭趫双龙势千尺。鬐圆尾壮角浪平,目深鼻豁鳞纤密。一龙点睛已飞去,电掣金蛇雷破柱。一龙旧壁尚蜿蜒,朝昏恍惚腾云雾。黑风动地劫火燔,鬼神糜烂龙崩奔。苍生百万化鱼肉,𥁃池觱沸骸陵屯。灵物去留应有数,戛铜吹竹谁韶頀。会归罨画吸清溪,一雨八荒均布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俞德邻(1894年-1973年),原名俞明震,字德邻,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和教育家。 早年经历:俞德邻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1911年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毗陵天庆宫的墙壁上,有两条矫健的神龙腾空而起,姿态舒展,栩栩如生。它们的身躯强健,尾巴有力,而眼神深邃,鼻孔宽敞,鳞片细腻精致。一条神龙已被唤醒,如闪电般翱翔天际,如雷霆般震撼世人。另一条神龙依然留在壁画中,朝朝暮暮,犹自神秘莫测,似乎随时可能腾云驾雾而去。 突然间,狂风大作,天地变色,战火蔓延,无数生灵陷入苦难之中,就像那被煮烂的鱼肉一样痛苦。在这样的环境下,神龙也失去了安全感,纷纷离去。苍茫大地之上,只剩下哀嚎遍野,恍若地狱人间。 或许,神龙的离去和留下都是命中注定,没有什么能够挽回这一切。此刻,唯有那悠扬的笛声,穿透了这滚滚浓烟,宣告着生命的渴望和不屈。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神龙终会回到它们最初的家园,沐浴在那清澈的溪流之中,为整个世界带来甘霖雨露,普渡众生。
去完善
释义
《常州天庆观画龙二世传仙笔一点睛乘雷电飞去一经兵火亦不复存》这是一首描绘画作中的龙的古诗。 1. "常州天庆观":指江苏常州的天庆观。 2. "毗陵":即今江苏常州。 3. "夭趫":形容龙腾跃的样子。 4. "鬐":龙颈或马颈的毛发部分。 5. "角浪":指龙的头部呈波浪状。 6. "鼻豁":鼻孔宽大的样子。 7. "鳞纤密":形容龙鳞细小且紧密。 8. "电掣金蛇":形容闪电划过天空的场景。 9. "黑风动地":形容狂风席卷大地的景象。 10. "劫火":佛教用语,比喻灾难之火。 11. "苍生百万":泛指众多百姓。 12. "化鱼肉":被吞食,喻指遭受苦难。 13. "𥁃池":池塘名,借指画龙所在的画面。 14. "觱沸":形容泉水涌出的景象。 15. "骸陵屯":墓地拥挤,意指大量死亡。 16. "戛铜":敲击铜器的声音,这里代指音乐。 17. "吹竹":吹奏竹笛。 18. "谁韶頀":不知道谁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19. "会归":终究要回归。 20. "罨画":以彩墨描绘的风景。 21. "吸清溪":吸取清澈的溪水,象征复苏与新生。 22. "八荒":四面八方,泛指整个宇宙。 23. "布濩":散布润泽,喻指降雨滋润万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画中龙的古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龙的形态和神采,同时表达了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痛惜。诗中的“黑风动地劫火燔,鬼神糜烂龙崩奔”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诗人通过画作中的龙,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南宋晚期,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之际,赵昺在位期间,襄阳前线战事告急,元兵压境,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之际。正是在这个时期,诗人俞德邻写下了一首极具象征意义的诗作——《常州天庆观画龙二世传仙笔一点睛乘雷电飞去一经兵火亦不复存》。 俞德邻,南宋末年的文人,生逢乱世,亲身经历着家国之痛。作为汉文化的捍卫者,他的情感寄托于诗词之中,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文化精髓。这首古诗是俞德邻对于时局的感悟,他通过描述天庆观的画龙在天雷下飞跃而去的景象,表达出对南宋朝廷面临危机的忧虑和担忧。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朝代更迭、江山换代的无奈和悲伤。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悲伤之中,他以“仙笔一点睛”的想象,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南宋能够寻得一线生机,重新振作,延续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