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十咏·锦亭
帘幕临彫槛,窗疏照烂霞。
园林初过雨,风日猛催化。
香入游人袖,红堆刺史家。
四时俱好景,终不似春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透过雕花的竹帘看到窗外,阳光穿过稀疏的树叶映照出灿烂的光芒。刚刚下过雨的园林里,风和阳光正催动着植物的蜕变。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吸引着游人在其中流连忘返;艳丽的花朵簇拥着,仿佛是那些富有的官员们的府邸。尽管四季都有美景可赏,但它们终究无法替代春天的繁华盛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中复:五代时南唐文人,字阐文。
2. 彫槛:雕刻精美的栏杆。
3. 窗疏:稀疏的窗户。
4. 烂霞:灿烂如霞的光彩。
5. 园林初过雨:刚刚下过雨的园林。
6. 风日:风和阳光。
7. 猛催化:猛烈地催发植物生长。
8. 刺史家:指官员住所。
9.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10. 终不似春华:始终不如春天的繁华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西园十咏·锦亭》这首诗描绘了雨中园林的美景。首联通过“彫槛”和“烂霞”两个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画面感;颔联以“风日猛催化”来形容雨后园林的清新脱俗;颈联则借“香入游人袖,红堆刺史家”表达出置身其中的惬意心情;尾联用“四时俱好景,终不似春华”来表达诗人对于美丽景色在不同季节的独特感悟。整首诗诗意盎然,描绘出一幅令人神往的雨中园林美景图,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园十咏·锦亭》是宋代文人吴中复创作的古诗词。该诗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间的宋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尤其以汴京(今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北宋都城地区,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书画、诗词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诗人吴中复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华丽的亭台楼阁,反映了他对美和自然的独特见解。他的生活在这个时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在这样一个繁华盛世,人们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追求精致的生活品质。这首《西园十咏·锦亭》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折射,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