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齐山寺陈鸿断碑
翠琰何年沉朽壤,羡师寻访得其余。
应同湘水断碑字,难辨韩陵片石书。
汩没身名真梦幻,变迁时月易丘墟。
收藏且作山中物,莫问陈鸿记事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色青松哪一年湮没在尘土之中,令人羡慕的是老师们还能寻找到它的踪迹。就像是湘江边的断碑文字,难以辨认韩陵山中的石刻书籍。淹没了声名就像是一场梦幻,时间和变迁让这一切变成了一片荒芜。将其珍藏起来作为山中瑰宝,不必去追究陈鸿当初是如何记录下这些故事的。
去完善
释义
1. 翠琰:指刻有文字的石碑。
2. 朽壤:指土地。
3. 湘水断碑字:指古代湖南湘江边的碑文。
4. 韩陵片石书:韩陵是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北;片石,即碑石。
5. 汩没身名:指名声湮没不彰。
6. 时月:时间。
7. 莫问陈鸿记事初:陈鸿,唐代文人,善写碑记。
去完善
赏析
《览齐山寺陈鸿断碑》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参观齐山寺时发现的陈鸿断碑。诗中表达了对岁月沧桑、人事变幻的感慨,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不要过分关注碑文的作者及来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览齐山寺陈鸿断碑》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当时的社会繁华昌盛,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这首诗的作者是吴中复,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富强的时代,对祖国的河山充满了热爱之情。
在这个时期,吴中复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游历名山大川,领略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在游览齐山寺时,他发现了一块陈鸿的断碑,这块断碑记载了陈鸿的故事,让他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这块断碑的研究,吴中复对陈鸿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同时,唐朝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时期,文人墨客们纷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中复也不例外,他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