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砧送邑大夫
断续长门下,清泠逆旅秋。征夫应待信,寒女不胜愁。
带月飞城上,因风散陌头。离居偏入听,况复送归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漫长等待的日子里,我独自承受着这寒冷的秋天。出征的人啊,你们何时能归来?我又该如何面对这无尽的痛苦与忧愁。月亮高挂在天空,带着我的思念飘向远方;寒风阵阵吹过,把我的悲伤洒满了街头。离别的日子已经如此难熬,更何况还要送别归去的船只,心中的痛苦更是无法言说。
去完善
释义
1. 长门:指洛阳的长门宫。是汉代宫殿名,位于河南洛阳东。这里用“长门”来借指邑大夫所居之地。
2. 清泠(líng):清凉,冷清。这里用来形容逆旅的环境。
3. 征夫:出征或远行的士兵。
4. 带月:伴着月亮,在月光的照耀下。
5. 因风:顺着风势,随风。
6. 离居:离别,离开居所。
去完善
赏析
《秋砧送邑大夫》是唐代诗人窦叔向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秋天的砧声为背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心理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离别和重逢的复杂情感。
首先,诗人通过“断续长门下,清泠逆旅秋”两句,描绘了秋天夜晚的冷清景象。这里的“断续”和“清泠”两个词形象地刻画了秋天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寂静的夜晚。而“长门”和“逆旅”则暗示了人们在这个时刻的孤独和无助。
接着,诗人通过“征夫应待信,寒女不胜愁”两句,揭示了离别带来的痛苦。这里的“征夫”指的是即将出征的士兵,他们期待着家人的来信;而“寒女”则是那些留守家中的女子,她们无法承受离别之愁。这两句诗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然后,诗人通过“带月飞城上,因风散陌头”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这里的“带月”和“因风”两个词形象地刻画了月亮和风的力量,它们将离别的人们分离,却无法阻止他们的思念之情。而“飞城上”和“散陌头”则暗示了离别时的无奈和不舍。
最后,诗人通过“离居偏入听,况复送归舟”两句,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感慨。这里的“离居”指的是离别的人们,他们在离别时更容易产生共鸣;而“送归舟”则暗示了人们的期待和希望,他们期待着再次相聚的那一刻。这两句诗通过对离别的感慨,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砧送邑大夫》是唐代诗人窦叔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42年-805年之间的唐玄宗至德宗时期。
在诗人窦叔向的一生中,他曾在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位皇帝统治时期生活。他历任县尉、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职,长期任职地方官员,这使他深刻了解民间疾苦。此外,他还曾受到权臣的排挤,一度被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时局有着深刻的理解。
唐玄宗至德宗时期,唐朝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皇权逐渐削弱,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士子开始崭露头角。这些时代背景为窦叔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社会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