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喻巴蜀檄

标题包含
喻巴蜀檄
  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发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卫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之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之过。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他的生卒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79年-前118年之间。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等文献记载,司马相如年轻时喜...查看更多
D-DAYsun
去完善

译文
给巴蜀太守:蛮族一直擅自割据,长期未受讨伐。他们时常侵犯边境,使官员们担忧。自从皇帝登基以来,他安抚人民、维护国家安宁,然后才派遣军队出征,击败了北方的匈奴。匈奴的领袖惶恐不安,甘愿称臣。康居和西域诸国纷纷请求朝见,愿意朝贡。然后我们调转军队向东,平定了闽越的内乱。再向南方的番禺发出和平的呼吁,那里的太子已经来到朝廷。南方和西方的各部落首领都按期朝贡,不敢懈怠。他们都争相投诚,希望能成为皇帝的臣民。然而由于道路遥远,山水阻隔,他们自己无法亲自来朝。那些作乱的已经被严惩,而那些行善的人还没有得到奖赏。因此我作为皇帝的中郎将,准备前去慰问他们。我们调动巴蜀的民众各五百人,带上礼物和钱财。虽然没有什么战事发生,但我们还是要保卫使者的安全。现在我听说你们却忙着准备作战的事宜,使当地的青年和老者忧虑不安。同时,你还擅自安排粮食和运输事务,这些都不是皇帝的意思。如果此行有人逃亡或者自残,那也不是一个臣子的本分。 边疆的士兵听到战争的警报,就会立刻拿上武器,去抗击敌人。他们汗流浃背,生怕落在后面。他们在战斗中不怕危险,一往无前,视死如归。难道他们是喜欢死亡、厌恶生存吗?他们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巴蜀的守护者。他们考虑深远,关心国家的困难,并乐于尽忠职守。所以他们有的被封赏,有的获得了领地,有的留下了显赫的名声,有的将土地传给了子孙后代。他们行事忠诚,地位安定,名誉流传千古,功勋永垂不朽。所以即使他们用生命捍卫国土,也在所不惜。现在如果我们带着礼物来到南夷,有人自杀或被杀,那么他们将默默无闻地死去,被世人认为是最愚蠢的人,这将使他们羞愧到无脸面对自己的父母,并被天下人嘲笑。人们的度量之大,怎能不让人敬佩!
D-DAYsun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巴蜀:古地区名,位于现今四川、重庆一带。 2. 蛮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3. 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4. 中国:指当时的中央政权统治下的区域。 5.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6. 康居:中亚古国。 7. 左禺:即今广东番禺。 8. 南夷、西僰:指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部落。 9. 旄节:古代使者的象征,用以联络外交关系。 10. 烽举燧燔:烽火台燃起烽火。 11. 摄弓:拉弓。 12. 白刃、流矢:泛指兵器。 13. 编列之民:按户籍编入军队的人。 14. 剖符之封:分封诸侯时的信物。 15. 析珪之爵:分赐给功臣的爵位。 16. 通侯:封赏制度中的最高级别。 17. 东第:汉代公卿大臣的宅第。 18. 世号:世代相传的称号。 19. 施于无穷:流传到永远。
D-DAYsun
去完善
赏析
《喻巴蜀檄》司马相如这篇古文洋洋洒洒,向读者展示了汉朝时期边疆状况。首先告知巴蜀太守,蛮夷长久以来擅自割据一方,骚扰边境,给人民带来困扰。然而在新皇帝即位后,制定了安抚全国的政策,并针对北方的匈奴采取了有效的军事行动,使匈奴感到惊恐害怕,主动向汉朝表示屈服。随后,在巴蜀地区集结兵力,平定闽越之乱,并且令南方各国、西部各族的君主都纷纷前来进贡,希望能成为汉朝的臣属。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正义之举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于是皇帝派遣中郎将前往藩属国家抚慰,同时派遣了巴蜀百姓五百人,共同护卫使者。本文告诫巴蜀太守,要遵守皇帝的旨意,不可私自调动军队,以免引发战争和混乱。否则,不仅会引起人们的不满,更可能招致祸患。 此篇檄文既体现了司马相如对边疆问题的远见卓识,也展示了他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的忠诚精神。在面对民族纷争、战乱频发之际,他呼吁大家尽人臣之道,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和谐,勇敢献出自己的生命。最后,他表示了对那些忠勇之士的敬仰,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D-DAYsun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喻巴蜀檄》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司马相如于公元前140年左右创作的。这一时期,正是西汉初年,国家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争动荡后,逐渐恢复了安宁与繁荣。然而,西南地区的巴蜀地区仍然存在着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创作此诗时,司马相如正值壮年,他的文才和政治才能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郎官,负责处理朝廷的政治事务。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巴蜀地区的问题,于是向汉武帝上疏,提出了平定巴蜀的建议。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惧,他写下了这首《喻巴蜀檄》,以诗歌的形式向人们解释为何要平定巴蜀,以及平定巴蜀对国家的重要性。 在这首诗中,司马相如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描绘了巴蜀地区的风土人情,揭示了地方势力割据的危害,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这首诗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汉武帝平定巴蜀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崇高的政治理想。
D-DAYsun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