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蜀父老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纭,湛恩汪濊,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因朝冉从駹,定筰存邛,略斯榆,举苞满,结轨还辕,东乡将报,至于成都。
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辞毕,因进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途,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且夫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使者曰:“乌谓此邪”!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余尚恶闻若说。然斯事体大,固非观者之所觏也。余之行急,其详不可闻已。请为大夫粗陈其略: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昔者洪水沸出,泛滥衍溢,人民登降移徙,崎岖而不安。夏后氏戚之,及堙洪水,决江疏河,洒沉赡菑,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当斯之勤,岂唯民哉?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胈,肤不生毛,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龊,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鹜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而夷狄殊俗之国,辽接异党之地,舟舆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放弑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系累号泣,内向而怨,曰:‘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独曷为遗己!’举踵恩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为之垂涕,况乎上圣,又恶能已?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劲越。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故乃关沫若,徼牂牁,镂灵山,梁孙原。创道德之途,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使疏逖不闭,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继周氏之绝业,斯乃天子之急务也。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哉?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观者未睹指,闻者未闻音,犹鹪明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薮泽。悲夫!”
于是诸大夫芒然其所怀来,而失阙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百姓虽怠,请以身先之。”敞罔靡徙,因迁延而辞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朝建国至今已有七十八年,德行美好存于六代君王之中,威严与仁厚纷纷扬扬,大德深厚滋养众生,惠泽播及四方。于是派遣使者向西扩张疆土,随着水流延伸,凡风吹拂之处无不臣服。征服了冉駹之地,稳定了筰国,保存了邛国,攻占了斯榆地区,取得了苞满之地,整顿战车回师,向东返回向皇帝汇报,直至成都。
长者、读书人等二十七人整齐前来拜见。敬辞之后,他们上前说道:“听说天子的使命在于对夷狄施以教化,不过是维持联系而非断绝往来。现在派出众多士兵作战,开通了夜郎的道路,已经过了三年却仍未完成使命,士兵们疲惫不堪,百姓生活困顿。如今又要应对西方的夷狄,恐怕百姓们难以承受,这也会给使者带来麻烦,我等为此担忧。况且邛国、筰国、西僰等地,虽然地处偏远,但历史上也曾与中国有过交往。仁爱之人用道德感召而非武力征服,强大之人包容而不用力量兼并,也许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吧?现在我们动员民众去依附夷狄,牺牲安定的生活去追求无法实现的目标。我们见识短浅,实在不明白这有什么意义。”
使者答道:“你们说的都是什么话!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那么蜀地的人可以不用改变习俗,巴地的百姓也可以不用接受教化了。我还不想听这种言论。然而这件事关系到国家大计,并非旁观者所能理解。我行程紧迫,无法详细解释。请允许我简要说明一下:
世间必定会有非凡之人,然后才会有非凡之事;有了非凡之事,才会出现非凡的功绩。非凡的人,自然会不同于普通人。因此说,非凡的根源会让人们感到恐惧;但当它取得成果时,整个天下都会平静安宁。古时候,洪水泛滥,人们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夏后氏忧心忡忡,他引导洪水流入江河,疏导河流,把沉没的农田清理干净,让水归海,从此天下太平。当年的辛苦,不只是为了民众吗?他在忧虑中辛勤工作,亲自参与劳动,以至于手部长满了老茧。

去完善
释义
1. "汉兴":指汉朝建立。
2. "七十有八载":指汉朝已经存在了78年。
3. "德茂":道德昌盛。
4. "六世":这里可能指的是西汉初年的六位皇帝,分别是高祖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和武帝刘彻。
5. "纷纭":众多。
6. "湛恩":深厚的恩泽。
7. "汪濊":广博的恩泽。
8. "群生":众生,这里指民众。
9. "澍濡":滋润万物。
10. "洋溢":充满。
11. "方外":四海之内。
12. "随流而攘":顺着水流扩展疆土。
13. "披靡":顺风倒下,形容势力强大,无所阻挡。
14. "因朝冉从駹":前往冉駹之地。
15. "定筰存邛":安定筰地,保留邛地。
16. "略斯榆":平定斯榆。
17. "举苞满":举行苞满仪式。
18. "结轨还辕":结束行程,准备返回。
19. "东乡将报":向东回到家乡报告情况。
20. "耆老":年老的读书人。
21. "荐绅":缙绅,有地位的士人。
22. "之徒":等人。
23. "赫然造焉":惊讶地到来。
24. "罢":停止。
25. "三郡之士":指在夜郎地区作战的士兵。
26. "通夜郎之途":打通去往夜郎的道路。
27. "三年于兹":至今已经三年。
28. "竟":完成。
29. "劳倦":疲惫。
30. "万民不赡":民众无法养活自己。
31. "西夷":西方的少数民族。
32. "力屈":力量耗尽。
33. "卒业":完成大业。
34. "使者之累":使者的困扰。
35. "左右":周围的人。
36. "患之":担心这件事。
37. "且夫":况且。
38. "邛、筰、西僰":都是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39. "并":并存。
40. "兹多":这么多。
41. "不可记已":已经无法一一列举。
42. "以德来":用德行感化他们。
43. "以力并":用武力征服他们。
44. "意者":猜测。
45. "殆":恐怕。
46. "割齐民以附夷狄":让中原的百姓去依附夷狄。
47. "弊所恃以事无用":让我们依靠的东西变得无用。
48. "固陋":狭隘浅薄。
49. "识":知道。
50. "乌谓此邪":这是什么话啊。
51. "若所云":你说的话。
52. "则":那么。
53. "不变服":不改换服饰。
54. "化俗":改变风俗。
55. "尚恶闻若说":还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
56. "斯事体大":这件事关系重大。
57. "观者":旁观者。
58. "觏":看到。
59. "行急":行程紧急。
60. "详":详细的情况。
61. "已":停止。
62. "请为大夫粗陈其略":请让我为您大致描述一下。
63. "非常之人":非同寻常的人。
64. "非常之事":非同寻常的事。
65. "非常之功":非同寻常的功绩。
66. "固常人之所异也":本来就和普通人不同。
67. "非常之原":出现非同寻常事情的原因。
68. "黎民惧焉":普通百姓对此感到害怕。
69. "及臻厥成":等到事情成功的时候。
70. "晏如":平静安宁。
71. "昔者":过去。
72. "洪水沸出":洪水爆发。
73. "泛滥衍溢":洪水四处泛滥。
74. "登降":上下。
75. "移徙":迁移。
76. "崎岖":艰难。
77. "夏后氏":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因此他也被尊称为夏后氏。
78. "戚之":担忧这件事。
79. "堙":堵塞。
80. "决江疏河":疏导江河。
81. "洒沉":把水沉淀下来。
82. "赡菑":把水引入河流。
83. "东归之于海":让水流向东方的大海。
84. "烦":烦恼。
85. "心":心里。
86. "于":在。
87. "虑":考虑。
88. "身亲其劳":亲自去劳动。
89. "躬胝无胈":皮肤磨得都起茧子了。

去完善
赏析
《难蜀父老》是司马相如的一篇议论文,通过对话的形式,讨论了汉朝向西发展的问题。文章中表达出了一种对于国家发展的远见卓识和积极态度。
首句"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开门见山地指出汉朝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德望,这为接下来的议题奠定了基调。接着提到"威武纷纭,湛恩汪濊,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描述了汉朝在国外的声望和影响力,这无疑为后续的开拓奠定了基础。
随后文章转向了对问题的讨论,一开始便对耆老们的担忧提出了反驳:"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余尚恶闻若说。"这表现了作者坚定的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随后,作者笔锋一转,详细阐述了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观点,并以先贤为例,说明非凡的人才能做出非凡的事业。
最后,作者回应了耆老的担忧,并用大禹治水的故事激励他们要有长远目光,相信国家的未来必然繁荣昌盛。整篇文章语言质朴却又不失深刻,体现了司马相如的独特见解与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难蜀父老》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首政治诗,作于公元前118年。这一时期,正值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疆拓土之时。在汉匈战争和西南夷问题上,司马相如深受汉武帝赏识,被任命为使者,赴西南地区安抚各部族。
司马相如在这首诗中以“难蜀父老”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的忠诚。他认为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有能力治理好边疆地区,因此反对割让领土给其他民族。这首诗展现了他对国家尊严的坚定立场以及对和平统一的殷切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