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柏山僧房赏花

标题包含
柏山僧房赏花
云房閟孤赏,幽花杳谁攀。 春风不掩私,吹芬满禅关。 欣抃破沉寂,觅此芳菲颜。 亭亭紫锦盖,济济玉笋斑。 风流冠群英,擢自蓬擢间。 感物动嘉咏,飞觞且循环。 上人灭华念,对之心自闲。 一笑吾未领,夕烟沉远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房间里的宁静让人独自欣赏,幽雅的花儿,谁能攀摘?春天的微风,轻轻地吹过,花香充满了整个禅院。欣喜地打破了往日的寂静,找到了这芬芳的花朵。紫色的锦绣盖子下面,洁净如玉的竹笋斑驳可见。它们是众芳之中的佼佼者,从卑微中生长出来。被它们的美所感动,我开始一边饮酒一边吟诗。这里的僧人对世俗的杂念已无眷恋,面对这一切他们内心悠然自得。对此我还有一丝不解之处,暮色中的炊烟,渐渐消散在遥远的山峰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云房:指僧人修行的地方,这里指柏山僧房。 2. 閟(bì):隐藏。 3. 孤赏:独自欣赏,这里指赏花。 4. 杳(yǎo):遥远,形容花的高处。 5. 攀:这里指赏花人攀登到高处去赏花。 6. 春风不掩私:春天里的风毫不掩饰地传送花香。 7. 吹芬:吹拂着芬芳的香气。 8. 禅关:禅房之门,这里指寺院的大门。 9. 欣抃(biàn):喜悦的样子。 10. 寂:宁静。 11. 芳菲颜:花草的艳丽姿态。 12. 亭亭:直立的样子。 13. 紫锦盖:紫色的花蕾。 14. 济济:繁茂的样子。 15. 玉笋斑:形容花朵像竹笋一样生长出来。 16. 风流:风度,风采。 17. 冠群英:成为众花之冠。 18. 擢(zhuó):拔高。 19. 蓬:一种草本植物,比喻生长环境艰苦。 20. 感物动嘉咏:看到美好景物而产生了美好的歌唱。 21. 飞觞(shāng):举杯饮酒。 22. 循环:反复,轮流。 23.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4. 灭华念:放下繁华世界的想法。 25. 对之心自闲:面对美景内心自然变得平静。 26. 一笑吾未领:我还没有完全领悟这种超脱的境界。 27. 夕烟:傍晚的烟雾。 28. 沉远山:夕阳下远山显得更为遥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于柏山僧房欣赏花的情景的诗。首先,“云房閟孤赏,幽花杳谁攀”表明了僧房的清幽环境与罕见的花卉。接下来的“春风不掩私,吹芬满禅关”则意味着春光并不吝啬,让花香充满了整个寺庙。 在诗的接下来部分,“欣抃破沉寂,觅此芳菲颜。亭亭紫锦盖,济济玉笋斑。风流冠群英,擢自蓬擢间。”描述了诗人对于花的赞美之情,花形独特、花色艳丽,其美丽风采堪称众花之冠。这些美艳之花犹如从稀疏的草丛中突然涌现而出一般,令人感到惊艳。 同时,诗人还提及了“感物动嘉咏,飞觞且循环。上人灭华念,对之心自闲。”是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感动,产生了写诗的冲动,并且举杯庆祝这一美好时刻。而上人面对这番美景并无杂念,只是静静欣赏,体现了佛家的禅定境界。 最后一句“一笑吾未领,夕烟沉远山。”则是表达了诗人在欣赏过美景之后并未领悟到上人的那份心境,而只能望着远处即将消失的夕阳与炊烟感到一丝丝遗憾。这首诗用词华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佛家心境的向往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柏山僧房赏花》是明代诗人董天吉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这一时期正是明朝的中后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 在创作这首诗时,董天吉正值青年,他刚刚结束科举考试并取得优异成绩,进入了官场。然而,他在官场的生涯并不如意,曾多次遭到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世俗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闲暇时游览寺庙,与僧侣交流,寻求心灵的慰藉。董天吉也不例外,他在一次游历中来到了柏山寺,在这里欣赏到了美丽的春花,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僧房赏花的诗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