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采石矶

标题包含
采石矶
断矶江上碧嶙峋,漠漠芦花转岸濒。 舟小风微犹胜马,山高石立宛如人。 羡渠钓艇沧波阔,老我征途白髪新。 寂寞蛾眉在天际,远烟青处晚双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江边断崖之上,放眼望去,碧绿的嶙峋山岩点缀其间。河岸边的芦苇丛密密麻麻,一片漠漠景象。驾着小舟在微风中轻行,这种感觉甚至比骑马还美妙。周围的山水风光如画,高山巍峨,怪石嶙峋,简直就像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羡慕那江河里的钓鱼船,在广阔的碧波里悠然自得;而我则在这漫漫征途上行走,两鬓渐生的白发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天际的一角,孤独的蛾眉峰若隐若现,像是美人的眉头。远方的云烟朦胧,夜幕悄然降临,仿佛美人蹙起的双眉。
去完善
释义
《采石矶》:采石矶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醉酒后在长江边捞取明珠的地方。 1. 断矶:指采石矶,这里用“断”字表示石矶的陡峭与险峻。 2. 碧嶙峋:形容江水清澈碧绿,波浪起伏如嶙峋的山峰。 3. 漠漠:形容草木繁茂的景象。 4. 芦花:指芦苇的花朵,秋天变为白色。 5. 转岸濒:岸边的水草随风轻轻摆动。 6. 小风微:描述船只扬帆破浪,借微风吹拂的小船传递出平静而美好的意境。 7. 舟小风微犹胜马:这里是对比出行方式,表达作者宁愿乘舟赏景,也不愿骑马驰骋的闲适心态。 8. 山高石立宛如人:赞美山石的峻峭形态,犹如人与人的站立交流。 9. 羡渠:羡慕别人有钓鱼的兴趣和乐趣。 10. 沧波阔:指江河的广阔水面。 11. 老我征途白髪新:这里的“征途”指的是人生的道路,“白髪新”则意味着年华逝去,白发苍苍,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时光的感慨。 12. 寂寞蛾眉在天际:借用峨眉山的美景来形容远处的青山。 13. 远烟青处晚双颦:傍晚时分,远处烟雾弥漫,山水相映成趣。
去完善
赏析
《采石矶》描绘了长江边上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通过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己的期许与感慨。诗歌在以山、水为主要背景的基础上,融入了历史传说、个人际遇等元素,使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现实意义。 首联“断矶江上碧嶙峋,漠漠芦花转岸濒”,通过“断矶”、“江上”、“碧嶙峋”、“漠漠芦花”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了长江边礁石嶙峋、芦花飘荡的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观与秀美。 颔联“舟小风微犹胜马,山高石立宛如人”,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船和马、山和人,巧妙地表达了自身对渺小与伟大、短暂与永恒的看法,展现了他深厚的人生智慧。 颈联“羡渠钓艇沧波阔,老我征途白髪新”,是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对渔舟唱晚的羡慕,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生活的愿望;而“白髪新”则表现出诗人的担忧,表明他对自己不断老去的事实深感忧虑。 尾联“寂寞蛾眉在天际,远烟青处晚双颦”,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娥皇与女英两位女神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之情。通过将远景与近景相结合,使整幅画面更具层次感,同时也将诗人思乡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石矶》是唐代诗人董天吉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9年,正值唐玄宗和杨贵妃离世后的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一年里,董天吉作为地方官员,经历了战乱中的流离失所和民生疾苦,这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这个特殊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然而,董天吉并没有被这种困境击垮,他选择了以山水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采石矶》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著名诗篇之一。 董天吉通过描绘采石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