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堂秋夕
隔窗萤影灭复流,北风微雨虚堂秋。虫声竟夜引乡泪,
寂寂江城无所闻,梧桐叶上偏萧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透过窗户的缝隙看到萤火虫的光亮忽明忽暗,伴随着北风的微风和细雨,使这个空旷的屋子更显秋天的气息。整晚都是虫子嘶鸣的声音,这声音唤起了对家乡的思念泪水。在这个寂静的江城市,除了风声、雨声、虫声,再无其他声响。而在那些遍体鳞伤的梧桐树上,叶子显得尤为稀疏。
去完善
释义
"隔窗萤影灭复流":这句形容窗户外的萤火虫光影在黑暗中闪烁不定。"隔窗"表示距离较远;"萤影"即萤火虫的光影;"灭复流"指光影时明时暗。
"北风微雨虚堂秋":这一句描绘了秋风瑟瑟,北风吹拂,细雨飘落的场景。"北风"是北方吹来的风;"微雨"指细雨;"虚堂"指空寂的屋子,这里暗示秋天的到来。
"虫声竟夜引乡泪":这句用虫子整夜的鸣叫比喻思乡之情。"虫声"是指昆虫的鸣叫声;"竟夜"指整个夜晚;"引乡泪"是说这种声音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
"寂寂江城无所闻":这句话描述了寂静的夜晚,江边的城市没有任何声响。"寂寂"表示寂静无声;"江城"指的是长江边上的城市;"无所闻"意为听不到任何声音。
"梧桐叶上偏萧索":最后一句描绘了梧桐叶子在风雨中飘摇的景象。"梧桐叶上"表示梧桐树上;"偏萧索"形容特别萧条、落寞的情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客居他乡的孤独心境。首句“隔窗萤影灭复流”通过窗户外的萤火虫闪烁不定、忽明忽暗的形象,传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不安与迷茫;而“北风微雨虚堂秋”则进一步通过寒冷的北风和细雨蒙蒙的景象,表现出秋日客居的凄凉与无奈。接下来的两句“虫声竟夜引乡泪,寂寂江城无所闻”,以深夜虫鸣引发思乡之情,传递出诗人在异乡的寂寞与空虚。最后一句“梧桐叶上偏萧索”则以落叶满地的梧桐树形象,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客堂秋夕》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在秋天的夜晚,作者客居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之情。从诗歌的题目和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出这首诗歌创作于作者旅居他乡的时期。
在公元8世纪的中国,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但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如政治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选择离开家乡,游历四方,寻求机遇。戎昱正是其中之一。他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感。
在戎昱的生活中,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员,但由于官场斗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离群索居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渴望。同时,这也促使他在诗歌创作上发挥得更加出色,将自己的情感和经验融入到诗歌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