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樵夫

标题包含
樵夫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老的渡口,我挑着一担干柴卖了一天的钱,过得还算惬意。回到山涧后,我开始磨我的刀斧,为全家的明天做好准备。
去完善
释义
1. 干柴:枯枝和杂木,这里指打猎或烧火用的柴火。 2. 古渡头:古代的一个渡口,供人们过河的地方。 3. 盘缠:一般指路费、生活费。此处可理解为一天生活的开销。 4. 颇优游:生活颇为宽裕、惬意。颇,相当;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 5. 涧底:山间的溪涧底部。涧,山间的水沟。 6. 磨刀斧:磨快砍柴的刀具。 7. 全家:全家老小,这里泛指家庭中的成员。 8. 明日谋: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
去完善
赏析
《樵夫》是唐代诗人萧德藻创作的一首描述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樵夫在渡口砍柴、度过一天的劳作,回到山涧深处磨刀斧,为全家人明天的生计做准备的过程。这首诗通过樵夫的勤劳和乐观形象,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品质和朴素情怀。 首句“一担干柴古渡头”,形象地描绘了樵夫在古老的渡口砍伐干柴的场景。诗人用“一担”来表现樵夫所砍之柴的数量,凸显了其辛勤劳动的成果。而“古渡头”则体现了时间的沉淀,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感受到岁月的流转。 次句“盘缠一日颇优游”,揭示了樵夫在这忙碌的一天中的内心感受。虽然体力劳累,但他并没有感到痛苦,反而觉得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诗人用“盘缠”来形容樵夫的日常活动,生动地表现了他在劳动中寻找乐趣的生活态度。同时,“颇优游”则传达了樵夫对生活的乐观心态,使得这一画面更加生动。 紧接着,“归来涧底磨刀斧”,刻画了樵夫在一天辛劳之后回到山涧深处的情景。他将手中的工具——刀斧磨得锋利无比,这既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是为了展现他对家庭的责任感。诗人以“涧底”为背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了樵夫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最后一句“又作全家明日谋”,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无论多么辛苦,樵夫始终坚守着家庭的重担,为全家的生计着想。他的坚韧、勤劳和担当精神,正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这句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樵夫》是唐代诗人萧德藻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 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大唐盛世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诗人萧德藻身处其中,对时事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忧虑。他在诗中以“樵夫”这一普通百姓形象为载体,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萧德藻生平颇有传奇色彩,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后因诗名受到荐举,进入朝廷任职。他为人耿直,不畏权贵,因此在官场上也遭受排挤。然而,正是这种曲折的经历,使他对民间的苦难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激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 在这首诗中,萧德藻通过对樵夫辛勤劳动的描绘,展现了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同时,他借樵夫之口,发出了“世事如白云”的感慨,暗示了世态无常、宦海风波的现实,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这种悲凉的情绪,既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处境,也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