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
六朝旧事知多少,尽在天禧塔上层。
高处只应添泪眼,老僧语客莫来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台城》:唐代诗人萧德藻创作的一首描绘金陵名胜台城的诗。天禧塔位于南京鸡鸣寺前,是南京市的一处著名古迹。
1. 六朝:指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朝代的都城都在南京一带,因此称南京为“六朝古都”。
2. 旧事:过去的往事。这里指的是六朝的历史事件。
3. 天禧塔:即今南京市的鸡鸣寺塔,又称大报恩塔、南京佛塔等。塔位于南京鸡鸣寺前,是南京市的一处著名古迹。
4. 上层:指塔的最高层。
5. 高处:与“上层”同意,也指塔的最高层。
6. 添泪眼:意思是看到远方的景物触发了伤感的情绪,使人泪流不止。
7. 老僧:年老的僧人。
8. 语客:对游客说话。
9. 莫来登:请不要登上塔顶。
去完善
赏析
《台城》一诗以萧德藻的独特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六朝古都的沧桑画卷。首句“六朝旧事知多少”引发了对历史的无限感慨,那些曾经的繁华与辉煌都已经成为过眼烟云。紧接着,诗人通过“天禧塔上层”这一象征性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时空的隧道,让人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王朝兴衰。
在诗的第二句中,诗人以“高处”作为切入点,表达了登高望远、俯瞰历史的情感。然而,在目睹了往昔的痕迹之后,诗人并没有产生自豪或怀念之情,反而觉得那高处让人心生悲伤。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末两句“高处只应添泪眼,老僧语客莫来登”则更是诗人对历史的一种反思。曾经的高处,如今却只剩下眼泪和无尽的哀愁。这种情感的转换,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忧虑。而“老僧语客莫来登”一句,则是诗人借老僧之口,告诫人们不要过分留恋过去,应珍惜当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台城》是南宋诗人萧德藻的一首描绘台城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光宗时期(约公元1190年前后),此时距离南宋灭亡还有一百多年。
在南宋时期,萧德藻作为一名有才华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誉。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曾担任过一些低级官员,如江西路分巡、行在丞等职。这些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他的诗歌创作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
在萧德藻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国的压迫之下,北方大片领土被金国占领。此外,南宋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政治腐败和军事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萧德藻通过对台城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历史的反思。
综上所述,《台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诗词的创作时间,即南宋光宗时期;二是作者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包括他的官场经历和诗词成就;三是与作者有关的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如金国的侵略、南宋的政治腐败和军事危机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