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
万家灯火彻重闉,通夕熙然本顺民。
谁道升平无可状,请观丰稔及兹辰。
月随游骑何曾动,莲嫁春风不是真。
半病使君心未伏,欲驱歌吹逐香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万户灯火映照重重城门,通宵达旦照亮百姓生活。
谁说太平盛世无法描述,请看丰收景象和此时的人们。
月亮随着游人马队移动,莲花随风起舞并非真实。
勉强病中的地方官心情未平复,想要驱赶歌声驱散尘土香气。
去完善
释义
1. 万家灯火:指千家万户的灯光。这里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点亮灯火的景象。
2. 彻:贯穿,遍及。
3. 重闉:古代城市的重重城门。
4. 通夕:整夜,通宵。
5. 熙然: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6. 本顺民:使百姓安享和顺的生活。
7. 升平:太平盛世。
8. 无状:无法描述,难以言表。
9. 丰稔:丰收。
10. 兹辰:此时,现在。
11. 月随游骑:指月亮随着骑马赏灯的人们移动,比喻人们赏灯的喜悦心情。
12. 莲嫁春风:指莲花在春风中盛开,比喻春天的美景。
13. 半病使君:作者自指。使君,汉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14. 心未伏:指心中仍有忧虑。
15. 驱歌吹:指挥奏音乐。
16. 香尘:芳香的花粉。
去完善
赏析
《元夕》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描绘元宵节景象的诗歌。诗中通过对万家灯火、游人如织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全诗结构紧凑,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万家灯火彻重闉,通夕熙然本顺民”,通过“万家灯火”和“彻重闉”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元宵夜的热闹景象。“通夕熙然本顺民”则表达了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的情景。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民生乐业的关注和欣慰。
颔联“谁道升平无可状,请观丰稔及兹辰”,进一步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诗人认为,升平盛世并非不可描述,只需观察此时的丰收景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便可知晓。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乐观态度。
颈联“月随游骑何曾动,莲嫁春风不是真”,以月亮与莲花为象征,揭示了元宵夜的景象。虽然月亮似乎随着游人移动,但实则月亮依然高挂天空;而莲花似乎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实则它们并未真正嫁予春风。这里诗人以巧妙的比喻,表达了元宵夜的景象虽看似热闹繁华,但实则一切都在自然的规律之中。
尾联“半病使君心未伏,欲驱歌吹逐香尘”,诗人以自己半病的状态,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担忧。虽然身有疾病,但他仍渴望参与到节日欢庆的氛围中去,驱使歌声和乐器追逐香尘,表达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夕》这首诗是由北宋名臣、文学家韩琦所创作。这首诗作于公元1048年,即北宋庆历八年。此时,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士人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
在这个时期,韩琦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历任多个要职,如知制诰、参知政事等,为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在官场上的成就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为直言敢谏而被贬谪,历经坎坷。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境遇有着独特的感悟。
在创作这首《元夕》时,韩琦或许正在思考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他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热闹景象,展现了民间的繁华盛世。同时,他又通过“游人空巷满春衫”这句诗,传达出自己对于人们沉浸于欢乐之中的担忧。这种忧虑既是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也是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