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层层围墙的重叠院落中,不时能听到莺鸟啼鸣的声音。华丽的绣花被下还带着些许余寒,但画幕已随着黎明而亮起。朱红色栏杆连接着开阔的天空,飞扬的柳絮不多也不少。小径旁的草儿长得平平整整,池塘的水面平静如镜。太阳越来越高,风轻云淡,花儿在阳光下悠闲地照映着它们的影子。
骑着马的我在尘土飞扬中,偶然遇到了正在散步的谢女士。她的美貌像擦过的粉末一样光鲜亮丽,笑容可掬,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她身穿鲜艳的衣裳,轻薄透气,犹如一双轻盈飞舞的蝉翼。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春天即将离去。就像那声声琵琶弹奏出的忧愁与感慨,都是无尽思念的倾诉。

去完善
释义
收到。下面是对这首《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词句的注释:
1. 谢池春慢:此词牌名。
2. 玉仙观:此处疑为古人观名,今已失考。
3. 道中:途中。
4. 逢:遇见。
5. 谢媚卿:人名,生平事迹待查。
6. 缭墙重院:形容院落层层叠叠,隔离严密。
7. 时闻有、啼莺到:偶尔听到有黄莺的鸣叫声传来。
8. 绣被:华丽的被子。
9. 掩余寒:指天气尚未完全转暖。
10. 画幕:指精美的帷幕。
11. 朱槛:红色的栏杆。
12. 连空阔:与天空相连,显得宽阔无边。
13. 飞絮:飘散的柳絮。
14. 无多少:不多。
15. 径莎平:道路两旁的小草长得平平整整。
16. 池水渺:池塘的水面显得非常宽广。
17. 日长风静:太阳高挂,风儿静止。
18. 花影:花朵的影子。
19. 闲相照:悠闲地相互映照。
20. 尘香:尘土的味道。
21. 拂马:擦过马匹。
22. 逢谢女、城南道:在城南的道路上碰到了谢媚卿。
23. 秀艳过施粉:容颜秀美,就像涂抹了过多的脂粉。
24. 多媚生轻笑:笑容可掬,十分可爱。
25. 斗色鲜衣薄:身上穿的彩色衣服颜色鲜艳且质地轻薄。
26. 碾玉双蝉小:比喻像玉器般洁白无瑕的双蝉发饰小巧玲珑。
27. 欢难偶:欢乐的时光难以长久。
28. 过了:结束。
29. 琵琶流怨:借琵琶声倾诉心中的忧愁。
30. 都入相思调:全都寄托在了抒发思念之情的曲调中。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和感遇的诗篇。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如“啼莺”、“飞絮”、“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等,体现出春光的宜人。同时,诗人在途中邂逅女子谢媚卿,她们的美貌与微笑令人陶醉。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春天过后,这些美好的记忆只能化为相思的曲调,诉诸于琵琶。这首诗既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又表达了对偶遇美人的惆怅之情,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是南宋词人张先创作的一首长调,此词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女子——谢媚卿的思念之情。这首词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
在元祐年间,张先已是晚年,此时北宋王朝在哲宗亲政后曾有过短暂的政治清明时期,文人士大夫备受优待。然而他毕竟年老体衰,面对人生中最后的时光,对年轻时的一段美好邂逅的怀念愈发深沉。虽然词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这些往事,但身处其时的境遇和心情,却是可以体会得到的。
与此同时,这时期在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开始崛起,文人墨客们更加关注人生命运、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先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以其独有的艺术手法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充分展现了南宋初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