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穿破衲二首 其一
褴襂衣,能多少。
破不尽,补不了。
新罗夜半日轮红,线路何曾穿得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破旧的衣服,还能穿多久呢?
破洞太大,无法修补了。
新罗国的夜晚,半夜时分太阳依旧灿烂,阳光如何能够穿透那漫长的路呢。
去完善
释义
褴襂衣:破旧的衣服;此指智朋法师所穿之僧衣。
破衲:破旧的僧衣。
尽:完,结束。
补不了:无法修补完整。
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王国,与唐关系密切,常向唐朝学习文化。这里借指东方。
夜半:半夜时分。
日轮红:太阳升起时红色的天空。
线路:这里指破衲的经纬线。
何曾:从未。
穿得透:穿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朝阳穿破衲二首 其一》是由五代时期的僧人释智朋所作。诗以“褴襂衣”(破旧僧袍)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困苦的无奈与自嘲。虽然衣物破损严重,难以修补,但诗人却用“新罗夜半日轮红”这一美丽的意象来比喻生活的希望。即使生活艰难,诗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面貌。同时,诗人通过“线路何曾穿得透”这一反问,传达了生活中的困境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在艰苦生活中所保持的坚韧品质和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年间,诗人的名字叫释智朋。他写的这首《朝阳穿破衲二首 其一》是一首描绘春天自然风光的诗篇。在春天里,诗人释智朋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这种景象和感受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也因此写出了这首诗。
这个时期的北宋王朝,社会繁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云集。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智朋作为一名诗人,受到了许多熏陶,他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然而,尽管生活在这繁荣盛世,诗人也有他自己的忧虑和困扰。他身在佛门,心系百姓,关注社会现实,期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之,这首《朝阳穿破衲二首 其一》是北宋时期诗人释智朋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在他的笔下,春天的朝阳、破衲等元素都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透过这些自然现象,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