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路
雨余村落迥,祇有鹊营巢。
一迳晓烟合,千林春翠交。
断桥斜搭板,破屋倒铺茅。
闻说蚕初浴,柴门不敢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后的小村庄显得格外遥远,只有喜鹊在那里筑巢。
清晨的一径烟雾弥漫,绿树成荫。
断桥的木板被斜搭着,破旧的屋子屋顶覆盖着茅草。
听说春天时蚕儿开始沐浴,我都不敢去敲门打扰那户人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雨余:雨后。
2. 村落迥:村子距离遥远。
3. 祇有:只有。
4. 鹊营巢:喜鹊筑巢。
5. 一迳:一条小路。
6. 晓烟:清晨的烟雾。
7. 千林:众多的树林。
8. 春翠交:春天的绿色交织在一起。
9. 断桥:断裂的桥梁。
10. 搭板:临时搭建的木板。
11. 破屋:破旧的房子。
12. 倒铺茅:用茅草覆盖屋顶。
13. 闻说:听说。
14. 蚕初浴:蚕开始第一次洗澡,表示蚕即将结茧。
15. 柴门:用树枝制成的简陋门。
16. 不敢敲:因为担心打扰到正在养蚕的人家,所以不敢敲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村路》诗以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春雨后的乡村景象,充满了宁静与祥和的气氛。诗人巧妙地运用“一径”、“千林”等词汇,勾勒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断桥斜搭板,破屋倒铺茅”则体现了农村环境的简朴与原生态。
“闻说蚕初浴,柴门不敢敲”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尊重与敬畏之情,他以一种谦逊的态度表达了对乡民劳动的敬意。总的来说,这首诗是诗人深入观察和理解乡村生活的一种表达,让人们得以领略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路》是南宋诗人周端臣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孝宗时期(公元1163-1189年)。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周端臣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厚的了解。
在宋孝宗统治期间,尽管国家动荡不安,但仍有许多文人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极高的才华。周端臣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刻体会到了民间百姓的艰辛和困苦,这也为他创作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