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五日西郊口占
晴日西郊按物华,东风寒峭帽簷斜。
江梅已办调羹事,交割春光与杏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光明媚的西郊欣赏着春天的景色,东风吹来,寒冷而略带倾斜。梅花已经准备好要凋谢了,它将春光交给杏花。
去完善
释义
【周端臣】宋代诗人。
【二月五日】即清明节,为踏青扫墓之节,时值春光明媚。
【西郊】指京城附近的郊区。
【物华】美好的景物。
【东风寒峭】春天的寒风略带凉意。
【帽簷斜】帽子的檐子倾斜,形容行走的姿态。
【江梅】梅花的一种,此处指代梅花。
【调羹】指烹饪美食。
【春光】春天美好的时光。
【交割】移交,把事物转移给另一方。
【杏花】杏树的花,春天开放,代表春天的到来。
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来到西郊踏青的情景,赞美春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周端臣的《二月五日西郊口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早春时节的清新气息。阳光普照在西部郊外,诗人在这里观察着大自然的变化,感受着春天的到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东风吹拂着诗人的帽子,虽然还带着一丝寒冷,但却预示着春日的来临。
梅花和杏花是春天的象征,它们争相绽放,为春天增添了无尽的色彩。而这里的“交割春光”则意味着春天的交替,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新生的希望。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时间,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月五日西郊口占》这首古诗由宋代诗人周端臣创作于宋高宗时期,约公元1127年至1162年之间。在周端臣所处的历史时期,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立之际,时局动荡不安,战乱频发。
周端臣一生历经坎坷,曾担任临安府府学教授,晚年辞官回乡,专注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既有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二月五日西郊口占》正是他在闲居生活中有感而发之作。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宋初期社会环境的动荡以及文人墨客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无奈与感伤。诗中的“春风摇荡无凭准”描述了春光明媚的田园风光,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不安。然而,这种哀愁并未影响到他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正如诗中所言“莫遣芳菲怨岁寒,一番春意换年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