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
小院春寒月到迟,闭门闲课上元诗。
南来父老消磨尽,耳畔无人说旧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在寒冷的小院子里,月亮升起的较晚,我关上门独自写诗度过元宵节。南方的老人们逐渐离去,再也没有人在我耳边谈论过去的时光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周端臣:宋朝诗人。
2. 元夕: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3. 到迟:指月亮升起的晚。
4. 闭门:关闭房门,形容家中孤独。
5. 闲课:指的是闲暇时的课业。
6. 上元诗:描绘元宵节景象的诗。
7. 南来父老:从南方来到北方的老人。
8. 消磨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
9. 耳畔无人:身边没有人陪伴。
10. 旧时:过去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元夕》描绘了元宵佳节的寂寥景象。诗人以月之迟、门之闭暗示孤独之情,并借“南来父老消磨尽”暗指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整首诗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夕》是宋代诗人周端臣的一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周端臣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文人,他的诗词创作常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感。
《元夕》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元宵佳节,本是团圆喜庆的日子,然而周端臣却在词中表达了对战争、离乱的痛苦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周端臣的个人经历也对这首诗产生了影响。他曾在官场任职,但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被迫离开京城,回到家乡。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总的来说,《元夕》这首词是在南宋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由一位满怀忧患意识的文人周端臣创作出来的。它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文人士大夫们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