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西京少年行

标题包含
西京少年行
西京少年儿,生长豪贵族。 光浮两脸红,春留双鬓绿。 常骑大宛马,多佩于阗玉。 明珠博美姬,黄金酬丽曲。 朝从咸阳游,暮向长陵宿。 朱门人候归,夜夜然红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关于周端臣的详细信息。
去完善

译文
长安城的年轻人,出身名门贵族。 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辉,春天让他们的头发保持青翠。 他们常常骑着高头大马,佩戴着珍贵的玉器。 他们用明珠来吸引美丽的女子,用黄金来交换美妙的音乐。 他们白天在咸阳游玩,晚上则在长陵过夜。 那些权贵们等待他们回来,每天晚上都会点亮蜡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京:指汉代长安;这里借指北宋汴京。 2. 少年儿:年轻人。 3. 光浮两脸红:脸上的红光,形容少年儿的气色。 4. 春留双鬓绿:绿色的鬓发,表示年轻。 5. 大宛马:产于中亚的大宛国的名马,汉武大帝曾遣使者前往购买。 6. 于阗玉: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古代进贡之物。 7. 明珠博美姬:用明珠交换美女。 8. 黄金酬丽曲:用黄金赏赐优美的歌曲。 9. 咸阳:古都名,在陕西省;这里借指汴京。 10. 长陵:西汉皇帝陵墓之一,在咸阳市东北;这里借指北宋皇陵。 11. 朱门:权贵豪门。 12. 人候归:等待归家。 13. 然红烛:点亮红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西京少年行》是宋代诗人周端臣所作的一首描绘当时长安城富家子弟生活的词。全词语言华丽,意境生动,展现了豪贵家庭的生活场景,通过细致描写少年的生活细节,揭示了繁华背后的空虚与无奈。首句“西京少年儿,生长豪贵族”开门见山,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地位;接着“光浮两脸红,春留双鬓绿”描述了少年得意、春风得意的形象;再往后写他整日骑马游荡,身上佩戴着名贵的玉饰,美人相伴,享受着奢华的生活。然后通过“朝从咸阳游,暮向长陵宿”描绘出他的日常活动,尽管这样的生活是那么的光鲜亮丽,却也难逃内心的空虚和对未来的担忧。最后两句“朱门人候归,夜夜然红烛”则表现了豪门权贵们对他日夜期盼的态度,流露出对他的关注和认可,但这也恰恰反映出他们的虚荣和短视。整首词读来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既让人感受到了豪贵生活的奢侈,又让人体悟到了这种生活的无聊与空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京少年行》是南宋诗人周端臣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期,此时的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北方的金国势力强大,对南方的南宋形成巨大压力;而国内则政治腐败、民生困苦。在这个背景下,周端臣以其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写下了这首描绘当时社会现实的《西京少年行》。 周端臣此时正值青年时期,对于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不幸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这首诗中,他以“少年行”为主题,通过对京城少年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奢侈浪费、追求名利等。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希望有志之士能够奋起担当,振兴国家的愿望。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影响了周端臣的创作。在南宋末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家国之痛的感染,纷纷投身于抗金事业。周端臣也不例外,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抗金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