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驼巘岭
登顿来忘倦,闲常到亦难。
西风摇短鬓,落日倚危栏。
山迥江湖小,秋高天地宽。
故园何处是,空遣客眸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上山顶顿时忘记了疲惫,但平时要到达这里却很困难。
西风吹动着我的短发,我倚着栏杆看着夕阳渐渐落下。
远处的山峦环绕着湖泊,秋天的天空高远而广阔。
遥想远方的家乡在何处,只能让孤独的旅人眼眶泛酸。
去完善
释义
1. 登顿:登山过岭,这里指登山过程。
2. 倦:疲劳,劳累。
3. 闲常:闲暇时。
4. 西风:秋风。
5. 短鬓:简短的鬓发,形容头发稀少或花白。
6. 落日:太阳即将落下的景象。
7. 危栏:高楼上的栏杆,这里代指高楼。
8. 山迥:山峰高峻的样子。
9. 江湖小:指江水、湖水显得很小的样子。
10. 秋高:秋天晴朗的天空。
11. 故园:故乡家园。
12. 空遣:白白地让。
13. 客眸:客居他乡的人眼中所见。
14. 酸:心酸,伤感。
去完善
赏析
《登驼巘岭》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登临所见起笔,描绘出登高望远、江山辽阔的景致,表达了作者的心胸宽广和豪情壮志。然而,面对浩渺的天地,诗人不禁发问:“故园何处是?”这种寻根之旅的无尽探寻,反映出一种无奈的思乡之情。而结尾一句“空遣客眸酸”则道出了内心深处的失落与悲伤,让人感到无尽的惆怅。整首诗在展现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思乡情怀,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驼巘岭》是南宋诗人周端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我们可以在其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下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周端臣生逢乱世,南宋末年的战争使他见证了民间疾苦,他因此对国家和民生有深厚的关切。他的作品多为忧国忧民之作,感情深沉、诚挚。此时期,宋朝疆域日益缩小,偏安一隅,蒙古骑兵屡屡南下攻宋,内外交困。这种家国危机的现实促使周端臣抒发了他的忧虑和感慨。
同时,诗人周端臣虽然并未留下太多生平事迹,但从他的作品中可窥见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例如在这首《登驼巘岭》中,他通过对高山、幽谷、深林等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也展示了他以山水抒发个人情感的高超技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这首《登驼巘岭》是在南宋末年特定历史背景下,周端臣在面对国家危亡和社会动荡之际,通过游历山水所抒发的生活感想以及对家国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