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室
虚室似僧房,蒲团倚竹床。
半窗红日影,一阵紫兰香。
诵熟闲居赋,书成急就章。
数朝门不出,过却几春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空荡荡的房间像和尚的住处,蒲团靠在竹床上。
半窗映着红日的影子,飘来一阵阵紫兰的香气。
读熟了悠闲生活的赋,书写着急促完成的篇章。
接连几天都不出门,错过了春天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虚室:空寂的房间。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自己的书房或卧室。
2. 僧房:僧人的房间,这里借指幽静的环境。
3. 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坐垫,常用于禅修或坐禅。
4. 竹床:用竹子制作的床,简洁而雅致。
5. 红日影:太阳的影子,象征着阳光照进室内。
6. 紫兰香:紫罗兰的香气,用来形容室内的香气四溢。
7. 闲居赋:指《闲居赋》,西晋文学家潘岳创作的一篇描绘田园生活的赋文。
8. 急就章:古代识字课本的一种,这里的“书成急就章”可能表示作者读书勤奋,迅速掌握了知识。
9. 数朝:几天,表示一段时间。
10. 过却:度过,度过了一段时间。
11. 春光:春天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赏析
《虚室》是一首描绘宁静诗意的古体诗,诗人周端臣以虚室为比喻,塑造了一个超脱尘世、充满禅意的生活场景。
首联“虚室似僧房,蒲团倚竹床”描述了空寂的居室仿佛是僧人的住所,蒲团放在竹床上,展现了一幅寂静平和的画面。
颔联“半窗红日影,一阵紫兰香”通过窗边落日的余晖和飘来的阵阵紫罗兰的香气,进一步营造了一种恬淡而富有生气的氛围。
颈联“诵熟闲居赋,书成急就章”则以读书、写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沉静的内心世界和对知识的渴望。
尾联“数朝门不出,过却几春光”则暗示在漫长的时光里,诗人潜心于自我修行,将纷繁的世俗琐事置之度外。
整体而言,这首诗歌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生命哲理的人生态度,使人感受到了一份超凡脱俗的诗情画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虚室》是南宋诗人周端臣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金对峙”时期。在诗人周端臣所生活的时代,政治局势紧张,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周端臣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他曾任职于地方政府,但终因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而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常能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虚室》这首诗便是周端臣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心境写照。通过描绘虚室的宁静景象,诗人表达了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和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