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后一日偕翁宾旸张敬之江楼分韵得台字
一笑江楼把酒杯,阑干倚徧重徘徊。
风生别浦潮回去,云暗前山雨过来。
秋冷丹枫先叶坠,节迟黄菊未花开。
凭高引领还兴感,昨日谁登戯马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江边的楼阁里开怀畅笑,拿着酒杯倚靠栏杆,反复地来回走动。
风吹过湖泊另一边的港口,带起了潮水,乌云密布在前山的上方,雨水即将来临。
秋天的寒冷使得枫叶率先落下,而菊花的花期尚未到来。
登高望远,不禁生出感慨,昨天是谁登上了嬉戏的马台呢?
去完善
释义
重(chóng)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民间有登高赏菊习俗。
翁宾旸:人名,生平不详。
张敬之:人名,生平不详。
江楼:江边的小楼。
分韵:诗人聚会时,选定一个诗题,各人分取诗韵中的一字,再根据这一字作诗。
把酒杯:拿着酒杯。
阑(lán)干:即栏杆。
倚徧(biàn):全部依靠在栏杆上。
重徘徊:再次来回走动。
别浦(pǔ):水流分支的地方。
潮回去:潮水退去。
前山:前面的山峰。
雨过来:雨水飘过来。
丹枫:红色的枫叶。
先叶坠:树叶先凋落。
节迟:节气延迟。
黄菊未花开:黄色的菊花还未开放。
凭高引领:站在高处,伸长脖子远望。
兴感:触景生情,有所感触。
昨日:指重阳节这一天。
谁登戯马台:谁登上了游戏的马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后的景象,诗人与友人一同登高赏景,饮酒赋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描绘的风起潮涌、云暗雨来的自然景色,以及枫叶凋落、菊花尚未开放的时节特征,都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之美。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这美丽的景色,而是通过"戏马台"这一典故,引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注。总的来说,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寻,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重阳后一日偕翁宾旸张敬之江楼分韵得台字》,是宋代诗人周端臣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末元初,此时社会动荡不安,而周端臣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人生际遇也颇受时局影响。
周端臣出生于书香门第,年轻时便才华横溢,与友人翁宾旸、张敬之等人相交甚好。然而随着元朝的崛起,宋金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周端臣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变化。他的生活陷入了贫困,但他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坚持用诗词来表达内心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这一时期,周端臣的诗词风格以豪放、雄浑为主,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友人之间患难与共的精神寄托。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周端臣个人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也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局势密切相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