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牛首炉与人
千载墦间偶得存,传从鼻祖到云孙。
土痕蚀处形摹薄,苔色侵来款识昏。
制样想应规象鼎,验图只合配牺尊。
赠君博古斋中去,书传闲时细讨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古坟地偶然留存,传承自远祖直至后代。
泥土侵蚀的地方形状显得单薄,苔藓蔓延使得刻字变得模糊。
制作模型应该是仿效古代祭器,验证图画应该与牺尊相配。
赠予你在博古斋中研究,闲暇时可以细细探讨古籍的流传。
去完善
释义
1. 千载墦间:此处指的是周代古墓。墦指墓地,这里意指时间长久。
2. 鼻祖:始祖,最早的祖先。
3. 云孙:出自《尔雅·释亲》的称谓,指第八代的玄孙。
4. 土痕蚀处:土痕指铜器上的痕迹,蚀指磨损。
5. 苔色侵来:苔色指青苔的颜色,侵来指逐渐覆盖。
6. 制样:样式。
7. 象鼎:古代烹煮器具。
8. 验图:通过验证得出的图像或图形。
9. 牺尊:古代祭祀用的酒器。
10. 博古斋:收藏古董、文物的房间。
去完善
赏析
《送牛首炉与人》是一首描绘古代艺术品的诗歌。诗中提及的牛首炉是一种古代的炊具,形状独特,寓意丰富。诗人以这件牛首炉为线索,展现了对古董文化的独到见解和鉴赏能力。
首先,诗人描述了牛首炉的形态:"千载墦间偶得存,传从鼻祖到云孙。"这两句表明了牛首炉历史悠久,世代相传,见证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历史变迁。
其次,诗人关注了牛首炉的细节:"土痕蚀处形摹薄,苔色侵来款识昏。"这两句通过描述牛首炉上的泥土痕迹、苔藓生长以及模糊的铭文,表现出了古董的独特韵味和历史感。
接着,诗人对于牛首炉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制样想应规象鼎,验图只合配牺尊。"他认为牛首炉的制作样式可能模仿了古代的铜鼎,并且认为它应该用于搭配祭祀用的牺牲。
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赠君博古斋中去,书传闲时细讨论。"他希望得到牛首炉的人能在闲暇之时深入研究它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这一古老的艺术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一件古代艺术品的描述和解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古董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牛首炉与人》是南宋诗人周端臣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晚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此时,周端臣正值壮年,人生阅历丰富。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然而,随着南宋朝廷的日益腐败和内忧外患的加剧,周端臣对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在这种背景下,他开始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关爱。
在南宋晚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国家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腐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端臣目睹了这一现状,深感痛心。然而,他作为一名文人,无法直接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只能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友人的关爱。在这首诗中,他以“送牛首炉与人”为题,表达了对自己身边亲友的关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送牛首炉与人》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晚期,周端臣身处在一个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时代,他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以及对身边亲友的关心和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