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州梅
欹倒几株梅,黏枝半是苔。
相传前代种,曾历太平来。
山冷雪犹在,春深花始开。
乱离无酒买,嚼蘂当衔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倾斜了几株梅树,枝条上粘满了苔藓。
据说这些梅树在前朝就已经种植,见证了曾经的太平盛世。
山间的寒气还未消散,积雪依然留存;而春天已经来临,梅花开始绽放。
在这乱世之中无法买到美酒,不如尽情地品尝梅花,把它当作酒杯来品味。
去完善
释义
1. 真州:古地名,今江苏仪征市。
2. 周端臣:字生明,号东浦居士,宋朝人。
3. 欹倒:倾斜,这里指梅花树的姿态。
4. 黏枝:指树枝被苔藓覆盖。
5. 相传:民间传说或传闻。
6. 前代:古代某一时期。
7. 曾历:曾经经历过。
8. 太平:国家安定繁荣的时期。
9. 山冷:山中寒冷。
10. 雪犹在:雪还未完全消融。
11. 春深:春天已深入。
12. 乱离:战乱分离。
13. 无酒买:无法买到酒。
14. 嚼蘂:品尝梅花的花蕊。
15. 当衔杯:应当用梅花代替酒杯。
去完善
赏析
《真州梅》是一首描绘梅花和作者生活环境的诗。诗中提到的“真州”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几株倾斜的梅花树,它们的枝条上粘满了苔藓。这表明梅花树已经生长了很长时间,并且环境相对湿润。
接下来的四句提到了梅花树的来源,据说它们是在前朝时期种植的,经历了太平盛世。这一信息表明,尽管当前的环境可能不那么理想,但这些梅花树仍然顽强地生存着。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当前的困境,由于战乱和流离失所,他没有钱去买酒,只能咀嚼梅花的蕊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太平盛世的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当时战乱环境下生活的艰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周端臣的《真州梅》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
此时,正值南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之时,金人屡次南侵,周端臣所在的真州地区成为战争前线,百姓饱受战火之苦。周端臣作为当地文人士大夫,对此深有感触,忧虑国事民生,痛感世态炎凉。在此背景下,他借梅花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该时期,金兵攻占中原,江山破碎,南宋朝野惊慌失措,军事失利严重削弱了国家力量,呈现出一幅衰败景象。然而,尽管时代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较为繁荣,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兴盛,这也为周端臣等文人提供了发挥才华的空间。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周端臣创作出《真州梅》这样的咏物寄情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