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滁阳失守忆表兄
犹忆归淮甸,何期陷敌尘。
祇闻残破惨,未得死生真。
梦不谙长路,书难附便人。
吞声无限泪,一滴一伤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想起当初从故乡淮甸离开的日子,未曾想过如今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只听闻那里的情况已经变得极为悲惨,可对于生死的实情仍无从知晓。在梦中都无法想象漫长艰险的回乡之路,书信也无法传递出去,无法告诉别人自己的遭遇。只能默默流泪,每一滴泪水都令人伤心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闻滁阳失守:这里指听说滁州被敌人攻占。滁阳,即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
2. 忆表兄:回忆我的表哥。
3. 犹忆归淮甸:想起曾一起回到淮水边的家乡。淮甸,淮水边的地方,这里代指作者的家乡。
4. 何期陷敌尘:没想到如今却陷入了敌人的领地。
5. 祇闻残破惨:只听闻了战后的惨烈景象。
6. 未得死生真:没有得到关于他的生死的准确消息。
7. 梦不谙长路:梦中无法找到通往他处的道路。
8. 书难附便人:信难以通过可靠的人传递给他。
9. 吞声无限泪:强忍着悲伤流下无尽的泪水。
10. 一滴一伤神:每一滴眼泪都令人伤心断肠。
去完善
赏析
《闻滁阳失守忆表兄》是南宋诗人周端臣的一首悼亡诗,全诗表达了作者在听闻家乡被敌人侵占后的悲痛心情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首联“犹忆归淮甸,何期陷敌尘”中,诗人回忆起自己曾回到家乡,没想到如今却已沦陷于敌手。这里的“淮甸”指的是作者的家乡,也就是江淮一带。
颔联“祇闻残破惨,未得死生真”描述了家乡的悲惨现状,人们四散逃亡,生死不明。其中“祇闻”和“未得”两个词表明了诗人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对家乡的情况只能推测而无法确知。
颈联“梦不谙长路,书难附便人”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诗人连回乡的梦想都无法实现,更别提给家人寄送书信。
尾联“吞声无限泪,一滴一伤神”描绘了诗人无法抑制的悲痛之情。他以泪水为意象,表达了自己因战乱而悲痛的心绪,每一滴眼泪都承载着无尽的痛苦。
全诗以战乱为背景,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关切,展现了诗人在特殊时期的悲伤与忧虑。同时,它也传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希望家人能够平安度过战乱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闻滁阳失守忆表兄》,由南宋诗人周端臣创作于公元1275年。这一年是南宋末期的动荡时期,元军南下,战争频发,国家形势岌岌可危。在这个特殊时期,周端臣远离故乡,听闻滁阳失守的消息,悲痛之余想起了自己的表兄,希望他能平安度过战乱。
作为南宋的文人,周端臣见证了国家逐渐衰败的过程,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在这一时期,他努力发挥文人的作用,用诗歌记录历史,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闻滁阳失守忆表兄》正是他在动乱时代中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的担忧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