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籍碑
党籍碑成国步屯,忠臣埋没瘴乡尘。
兴衰未必皆关数,治乱由来实在人。
雷昔震陵天已怒,石今漫灭世尤珍。
九原难叫诸贤起,一掬伤心泪染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党领导纪念碑的建立稳固了国家的基础,但忠臣却在这充满瘴气的地方被埋没。国家的兴衰并非完全由天数决定,治理得好坏实际上在于人们的作为。雷声曾经震撼大地,这是上天的愤怒;而今天的石碑虽已被岁月磨损,但仍然受到珍视。遗憾的是,即使是九泉之下也难以唤醒这些贤能之士,只剩下我一捧伤心的泪水沾湿了衣巾。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读党籍碑》是南宋诗人周端臣对历史感慨之作,全诗情感深沉、意味深长。
首句“党籍碑成国步屯”,描述了在危机时刻建立起的党籍碑,体现出国家的艰难困厄。次句“忠臣埋没瘴乡尘”,表达了忠诚之臣被流放,陷入困境的悲惨境遇。第三句“兴衰未必皆关数,治乱由来实在人”,暗示出国家兴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命运,实质上还是在于治理得当与否以及人们的共同努力。第四句“雷昔震陵天已怒,石今漫灭世尤珍”,通过雷声震惊陵墓和石碑渐遭磨灭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最后两句“九原难叫诸贤起,一掬伤心泪染巾”,抒发了作者难以唤回过去的英雄豪杰,只能独自悲伤流泪的心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审视,提出了国家兴衰的责任在于人的观念,展现出深深的忧虑与感慨,体现出了对忠诚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党籍碑》是南宋诗人周端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对汉碑石刻的观感,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关注。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末年,当时周端臣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使得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周端臣通过对汉代党锢碑石的阅读,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现实的关注。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古代石刻艺术的赞美,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诗人在诗中提到了“苔花埋剑履”,寓意着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无情。同时,他也发出了“谁分奸贤狱”的疑问,表达了对于历史上善恶难分的感慨,也暗示了对现实社会中正义难以伸张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