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
朱门茅屋偶为隣,北阮那怜南阮贫。
却是梅花无世态,隔墙分送一枝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豪宅与简陋的茅屋偶然成为邻居,富裕的北方人家很难理解南方贫困家庭的艰辛。然而,正是这洁白的梅花没有世俗的偏见,隔着墙头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朱门:古代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常涂成红色,表示显赫和尊贵,因此用“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2. 茅屋:用茅草做屋顶的房屋,一般指简陋的住所,这里用来对比富贵人家,指代贫穷的人家。
3. 邻:邻居,紧邻。
4. 北阮:阮籍字嗣宗,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喜饮酒,后来人们用“阮籍”代指豪饮之人;北阮借指豪门显贵。
5. 南阮贫:与北阮相对的南方贫苦人家。
6. 梅花:此处意指梅花的精神品质,象征着一种高洁的品格。
7. 无世态:没有世俗的偏见。
8. 隔墙分送:形容梅花的香气可以穿越围墙传递出去。
9. 一枝春:这里指代梅花,又寓含着春天的气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朱门》描绘了贫富之间的对比与反差。朱门指的是富贵人家的宅第,而茅屋则是贫寒之家的居所。诗中以“偶为邻”表现出贫富相邻的讽刺意味。北阮、南阮分别代表富人和穷人,诗人用“那怜”表现富人对穷人的冷漠和傲慢。
然而,在贫富之间,梅花却展现了无世的姿态,它不分彼此,将春天的气息传送到每一户人家,无论是富丽堂皇的朱门还是简陋贫寒的茅屋。梅花的无私赠予象征着道德的高尚与人性的温暖,彰显了世态炎凉中的一种超越与平衡。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冷漠的不满,同时也传达了对公正、平等的美好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门》是南宋著名词人周端臣的一首描绘社会贫富差距和民生疾苦的词作。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2世纪初至12世纪末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代,南宋朝廷在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将领的努力下,军事压力得到缓解。然而,尽管在边疆战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国内政治斗争激烈,腐败问题严重。此外,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的影响,民生艰难,民众疾苦之声不断。
周端臣作为一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写下了这首《朱门》。通过描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民生疾苦,表达了他对民间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当局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