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月送人
一湖春绿染初成,柳色东风二月晴。
燕子来时人却别,梨花虽好负清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湖春天的绿色刚刚形成,柳叶在东风的吹拂下显得生机勃勃。燕子飞来的时候人们却要离别,尽管梨花美丽,却错过了清明节。
去完善
释义
1. 春绿:春天的绿色景象。这里指湖水呈现春天的绿色。
2. 柳色:柳树的新芽嫩叶的颜色。此处暗示春天到来。
3. 燕子来时:语出宋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的燕子指的是大雁,古人习惯以“燕”来称呼大雁。
4. 梨花:一种白色的花朵,常见于春天盛开。在古诗中,梨花常作为春天的象征。
5. 负:辜负。
6. 清明:清明节,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标志着春季的来临。
去完善
赏析
《春月送人》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湖水、柳树、燕子、梨花等元素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氛围。然而,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主人公却要送别友人,令人感到惋惜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月送人》是南宋诗人周端臣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0年左右,此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周端臣生平不详,但在当时可能受到了战争和民族矛盾的影响。
在《春月送人》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下,当时的南宋朝廷已无法摆脱来自北方金国的威胁。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受到家国之痛的触动,他们的诗篇往往表现出深沉的忧国之情。
此外,送别离别的场景也是该时期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因为战乱频发,人们离家别友的情况更为常见,周端臣的这首诗也反映了这种时代氛围和社会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