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毋忽诗

标题包含
毋忽诗
毋忽咫尺水,中恐有伏龙。 毋忽寻丈山,中恐有毒虫。 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 审密言语间,戒谨暗室中。 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童。 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 周室八百年,成于垂钓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关于周端臣的详细信息。
去完善

译文
请勿忽视近在咫尺的水源,其中或许隐藏着潜伏的巨龙。 同样不要轻视看似寻常的山岳,可能蕴藏着致命的毒虫。 所以古代贤者,不会欺骗那些看不见、听不到的人。 在言行之间需要谨慎小心,即使在昏暗无人的地方也要保持警惕。 稍有不慎,疏忽懈怠,敌人会从奴隶孩童中脱颖而出。 事情本来就不应该被轻视,其中的道理也无法穷尽。 周朝八百年的辉煌,就是从那个垂钓的老翁开始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毋忽:不要忽视,勿轻视。 2. 咫尺:形容距离近。 3. 中:指其中。 4. 伏龙:潜伏的蛟龙,比喻有才德的人。 5. 寻丈:长度单位,一寻约等于八尺,一丈约为十尺。这里借指高山。 6. 毒虫:有毒的动物,如蛇蝎等。 7. 是以:因此。 8. 古君子:古代的君子,指贤明之人。 9. 欺盲聋:欺骗看不见听不见的人,比喻暗中搞鬼。 10. 审密:仔细思考,审慎周密。 11. 戒谨:警戒谨慎。 12. 暗室:光线暗淡的地方,这里指私密的空间。 13. 几微:细微之处。 14. 怠所防:放松警惕防备。 15. 敌国起奴童:敌人可以从小孩开始培养。 16. 事固:事情确实。 17. 理亦:道理也是如此。 18. 周室八百年:指西周和东周的八百多年历史。 19. 成于垂钓翁:指的是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建立周朝的故事。
去完善
赏析
《毋忽诗》周端臣是一首讲述谨慎行事、避免疏忽的诗。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和举例表达了为人处世应保持警觉与谨慎的态度。在诗歌的第一句“毋忽咫尺水”,诗人提醒我们要重视任何事物,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能忽视,因为这可能隐藏着未知的危险,正如“中恐有伏龙”所述,即使是浅显的水面也可能隐藏着凶猛的巨龙。同样,在第二句“毋忽寻丈山”中,诗人告诫我们不能忽略看似平常的山川,因为山中可能存在着致命的毒虫。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应持有敬畏之心,不要因为无知或懈怠而忽视潜在的风险。 接着,诗人从历史角度阐述了谨慎的重要性。“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表示历史上的贤明之人都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为他们知道这可能会影响到那些看不见、听不见的人。因此,他们不仅会在公开场合谨慎言谈,还会在独处时保持警惕,以防自己在不经意间犯错。这正是“审密言语间,戒谨暗室中”所要传达的含义。 紧接着,诗人提到了一些关于警惕和慎行的道理。他认为,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使是小事,如果不注意防范,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就像诸侯国家的兴起有时源于一个奴仆或童子的小疏忽一样,这些教训告诫我们,即使在面对看似微小的事情时,也不能疏忽大意。 最后,诗人总结说:“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是做事还是理解事物的道理,都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通过这首诗,诗人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潜在的危险,以及保持警惕和谨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毋忽诗》周端臣 莫将桃李误年华,春到周南始见花。 后稷千秋成国运,契丹万里作天家。 相看似与寻常别,只欠馨香不欠夸。 子白云中长有树,待秋衣熟挂枝杈。 这首《毋忽诗》出自南宋诗人周端臣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初期,此时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末期。在这个时代,政治腐败、外患不断,民间疾苦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周端臣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用“后稷千秋成国运,契丹万里作天家”来表达对国家危亡的担忧。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因眼前的困难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要像桃李一样,珍惜时光,努力生长。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展现了周端臣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