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台
石台宿草几年荒,不比维摩狮子床。
大士向来曾晏坐,是身如电暗回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普贤台:位于江苏无锡市北郊惠山寺内,建于宋代,相传文殊菩萨在此讲经说法时,乘白象而来,后来人们建普贤台纪念。
2. 石台:指用石头建成的讲台或讲经台。
3. 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这里借指荒草。
4. 维摩:即维摩诘,佛教中的一位在家修行者,智慧广大,辩才无碍,被誉为“东方的释迦牟尼佛”。
5. 狮子床:喻指说法的地方。
6. 大士:对菩萨的尊称,这里指文殊菩萨。
7. 晏坐:安详地坐着,形容打坐的状态。
8. 是身如电:形容生命短暂,如同闪电般转瞬即逝。
去完善
赏析
《普贤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岩站在普贤台前所看到的景象和感悟。诗中,他以自己独具匠心的视角,将普贤台与禅宗经典故事相互联系,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充满禅意的画面。
“石台宿草几年荒”描绘了普贤台的荒芜景象,台上的草已经生长了多年,这里的“宿草”一词,既点出了时间的漫长,又暗示了环境的寂寥。这种荒凉的环境,不禁让人想起唐朝诗人杜甫的《佳人》中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与维摩狮子床的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比维摩狮子床”则引用了禅宗的故事。维摩诘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一位居士,他因病而称病说法,留下了千古传世之作《维摩诘经》。狮子床则是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说法时的座床,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智慧。这里用维摩狮子床来比喻普贤台的简陋和陈旧,表现出诗人对于佛法的无畏追求和对禅意的深刻理解。
“大士向来曾晏坐”是对文殊菩萨的描绘,“晏坐”指的是僧人闲坐参禅。在这句诗中,诗人想象着文殊菩萨曾经在这里静坐修行,这再次强调了普贤台的宗教意义。
“是身如电暗回光”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他认为生命如同闪电一样短暂,黑暗中的光芒转瞬即逝。这句诗充满了哲理,让人们反思生活的真谛,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时光。
总的来说,《普贤台》这首古诗以其深沉的禅意、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出诗人陈岩的独特才情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普贤台》是南宋诗人陈岩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陈岩的生平。陈岩生于南宋末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和家国之痛。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参加了抗金义军,后因战乱而流亡江南。在流亡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士仁人,共同为国家前途担忧。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爱国情怀和生活体验。
其次,我们要了解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朝廷内部腐朽无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岩等有志之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希望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陈岩创作《普贤台》时,正是他流亡江南的时期。此时的他,目睹了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不幸,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痛。然而,他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这种痛苦,而是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堪称宋代山水田园诗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