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从军行》:本为乐府《平调曲》名,后成为乐府诗题。表示以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
1. 塞北:指长城以北的地区,这里主要指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边关地区。
2. 胡霜:指的是北方边疆的严霜,这里的“胡”有泛指外族的意思。
3. 营州:唐代在长城沿线设置的军事重镇之一,是防御契丹等少数民族的主要基地。
4. 索兵救:向别处请求援军。索,请求。
5. 偷道行:暗地里行动。
6. 马亦瘦:形容战马因劳累而消瘦。
7. 刀光照塞月:照亮塞外的月光映出士兵的刀光剑影。
8. 阵色明如昼:形容军队阵容整齐,如同白昼一样光明清晰。
9. 贼满山:指敌军漫山遍野而来。
10. 前锋:指军队的先头部队。
11. 鬭:通“斗”,争斗、战斗。
去完善
赏析
《从军行》是一首描绘边疆战场、赞颂英勇将士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塞北胡霜”的寒冷景象,展示了边疆战事的紧张氛围。诗人通过刻画夜晚偷道行军的场景,展现了将士们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接着描述了战场上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战士们的刀光剑影,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坚定决心。最后两句写道,虽然敌情严重,但勇敢的战士们已经勇敢地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彰显了他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整首诗生动地呈现了战场的氛围,赞美了将士们的勇敢精神和爱国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唐朝诗人崔国辅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这个时期正值唐朝盛世,国家繁荣富强,军事力量强大,边境战争频繁。
在这个时期,崔国辅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后进入朝廷,历任御史、尚书郎等职位。在任职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唐朝军队在边疆英勇作战的场景,深受感染,因此创作了这首表达从军报国之志的《从军行》。
此外,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与这首诗的创作密切相关。当时,唐朝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如反击突厥、吐蕃等外敌的侵略,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在这种背景下,“从军行”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人们纷纷投笔从戎,为国效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