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下第献所知三首

标题包含
下第献所知三首
偶向江头别钓矶,等闲经岁与心违。虚教六尺受辛苦, 春风不用相催促,回避花时也解归。 不识人间巧路岐,只将端拙泥神祇。与他名利本无分, 自怜心计今如此,凭仗春醪为解颐。 十年磨镞事锋铓,始逐朱旗入战场。四海风云难际会, 今日惭知也惭命,笑余歌罢忽凄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山甫,生卒年不详,字仁夫,号浮休子,又号松竹主人。唐朝诗人。 李山甫是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著名文人,曾任御史之职。他的诗才横溢,尤以五言古诗著称,与钱起、郎士元、皇甫冉等齐名。 李山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偶然来到江边告别钓鱼台,轻松度过岁月却难以如愿。白白教人忍受六尺身躯的痛苦, 春风不必着急催促我,花开时节自然会归来。 不懂人间的捷径和歧路,只会真诚地对待神明。本就不应追求名利, 可怜我如今还心有计较,只能依靠美酒来缓解忧虑。 十年的磨练成就了锐利的箭镞,终于随着红旗进入了战场。但四海的风云难以琢磨, 如今的我才真正明白了羞愧,歌唱完忽然感到一阵凄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头:江边。 2. 钓矶:钓鱼的石滩。 3. 等闲:轻易地,随便地。 4. 经岁:一年,表示时间漫长。 5. 六尺:指人,即自己。古代以七尺为成人标准,六尺低于此标准。 6. 春风:春天。 7. 花时:开花的季节,这里指春天。 8. 巧路岐:指巧妙的方法和门路。 9. 端拙:老实、诚恳。 10. 泥神祇:指敬神之事。 11. 他:指他人。 12. 无分:无关,没有关系。 13. 心计:心中考虑的事情。 14. 春醪:春天的酒。 15. 解颐:打开心结,解除烦闷。 16. 磨镞:磨砺箭头,形容刻苦努力。 17. 锋铓:刀剑的尖端,比喻人的才能。 18. 逐朱旗:随着红旗前进,表示参加战斗。 19. 难际会:难以遇到。 20. 惭知:对自己的了解感到惭愧。 21. 歌罢:唱歌结束后。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江头别钓矶”和“偶向”为起点,开始了他的叙述。这句表达了他曾经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独立于世的垂钓生活,然而实际却与之相违背。接下来的“虚教六尺受辛苦”,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虽然身形高大但却苦于四处奔波劳碌的生活现实。同时,他提及了“春风不用相催促,回避花时也解归”,表现出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诗人心灵深处仍保持着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识人间巧路岐,只将端拙泥神祇”,显示了诗人对世俗的排斥和不屑,以及他坚守自我、保持朴实无华品质的意愿。而“与他名利本无分”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不追求世俗功名的态度,并且对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悲哀。 “十年磨镞事锋铓,始逐朱旗入战场”则讲述了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经过十年的努力才得以来到政治舞台上,可是现实却是“四海风云难际会”,自己的理想仍然无法实现。接下来他提到“今日惭知也惭命,笑余歌罢忽凄凉”,这表达出诗人在不断努力之后,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感到无比的辛酸和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下第献所知三首》是唐代诗人李山甫的作品,创作于晚唐时期。 在李山甫生活的晚唐时期,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文人墨客们为了获得功名,纷纷投身科举,以求跻身士人阶层。然而,科场竞争激烈,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在考试中屡次落第,李山甫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但仍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 在此期间,李山甫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相互鼓励、支持,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三首诗就是他在下第后写给这些朋友的,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在诗歌的背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晚唐时期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特点。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腐败现象严重,许多真正有才华的人无法通过科举实现抱负。这种社会现实使得许多文人感到失望和无奈,但他们仍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