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柏岩寺
幽寺在岩中,行唯一径通。客吟孤峤月,蝉噪数枝风。
秋色生苔砌,泉声入梵宫。吾师修道处,不与世间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岩深处的寺庙里,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游客在这里赏月独唱,几只知了在树枝上鸣叫,吹着清风。墙上的青苔在秋色的映衬下愈发显眼,泉水的声音传入寺内。这里是我的师傅修行的地方,和世俗的环境完全不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柏岩寺:古代寺庙名。
2. 幽寺:深僻的寺院。
3. 岩:山石。
4. 行惟一径通:行进的道路只有一条。
5. 孤嶠月:孤立的山峰和明月。
6. 数枝风:吹拂着几株树枝的风。
7. 苔砌:长满青苔的石阶。
8. 梵宫:佛教寺庙。
9. 吾师:这里指师傅或师父。
10. 修道:修炼道家或佛家的道行。
去完善
赏析
《宿柏岩寺》描绘了寺院的清幽宁静,通过对冷朝阳诗中的景象和氛围的细致观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平静和对佛家修行的向往。首联"幽寺在岩中,行唯一径通"展示了古刹坐落于山岩之中的独特景致,同时也暗示了到达此处需要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似乎也在提醒人们修行之路并不容易。颔联“客吟孤嶠月,蝉噪数枝风”则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夜晚画面,诗人在此境中赏月咏怀,聆听着树梢上蝉鸣的声音,进一步传达了远离世俗纷扰的心境。接下来的颈联“秋色生苔砌,泉声入梵宫”则在秋天寂静的夜晚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禅意,彰显了诗人超脱尘俗的心灵境界。而尾联"吾师修道处,不与世间同"则通过揭示寺院的与众不同之处,寄托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潜心修道的敬仰之情。整首诗通过对古刹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然界声音的捕捉,展现了诗人恬静的心境和对佛家修行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柏岩寺》是唐朝诗人冷朝阳的著名诗作,创作于公元742年左右。此时正值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由于这一时期的诗人较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因此这个时期被誉为“新乐府运动”的时期。
冷朝阳,原名冷朝阳,字朝阳,是一位出生在浙江台州的文人。他在年轻时就颇有才名,但由于家境贫寒,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在游历各地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杜甫、王之涣等,他们的友情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大支柱。
宿柏岩寺的创作背景是在冷朝阳游历陕西时,夜宿柏岩寺的经历。此时他的生活虽然并不如意,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首诗通过对寺庙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选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