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
年少谈兵胆气豪,折冲千里岂辞劳。
旌旗影动秋风瑟,鼓角声回夜月高。
红锦裁鞍新试马,黄金装带旧悬刀。
临征自信军容盛,五色团花绣战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调兵:古代战争中的军事调度和部署。
2. 吕定:明朝文学家。
3. 年少谈兵胆气豪:指年轻人在谈论用兵策略时表现出勇敢和自信。
4. 折冲千里岂辞劳:表达在战场上抵御敌人攻击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为了国家利益也值得付出。
5. 旌旗影动秋风瑟:形容旗帜随风飘动的景象。
6. 鼓角声回夜月高:表现夜晚战斗的激烈与肃穆。
7. 红锦裁鞍新试马:形容将军的战马装备精良,红色丝绸裁剪的马鞍是新更换的。
8. 黄金装带旧悬刀:指刀鞘上镶嵌的黄金依然熠熠发光,显示出这把刀已经使用过很长时间。
9. 临征自信军容盛:表示在行军出发前相信军队士气旺盛。
10. 五色团花绣战袍:描绘士兵们身穿用五色丝线绣有图案的战袍。
去完善
赏析
《调兵》这首古诗通过对年轻战士谈论兵法、千里奔袭的描绘,展示了军人的英勇与勤奋,同时也透露出一股激昂的士气。首联描绘了年轻战士在谈论兵法时的豪迈之气;颔联则以秋色为背景,让“旌旗影动秋风瑟”与“鼓角声回夜月高”形成了强烈对比,展现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颈联则是以新的马鞍和旧悬刀作为象征,展示出军队既有实力也有经验;尾联则是在战前鼓励士兵们自信军容,五彩团花象征着胜利的荣耀。整首诗充满了紧张气氛,读来令人激动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调兵》是宋代诗人吕定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当时正值北宋时期,外患不断,边疆战乱频繁。吕定本人曾任边防将领,对边疆的军事形势有深刻的了解。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戍边将士们的英勇风貌和艰苦生活,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边疆和平的期盼。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吕定正面临着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原本是一位文人士大夫,但由于时代的动荡,他被迫离开家乡,投身军旅,成为一位边防将领。这种人生的巨大转变,使他对边疆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更强烈的关注。在他的笔下,戍边将士们不再是简单的士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抱负,都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在内,由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外,辽金等游牧民族的侵略使得边疆战火不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吕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他希望以诗歌的力量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共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