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挽词
尧民丧考无生意,杞国忧天有坏时。
闻道宗祧归圣嗣,一时收泪贺重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姓失去他们的君主就像植物失去阳光,杞国人担忧天空塌陷毁坏家园。
听说仁德的宗族已经找到一位新君主,大家都擦干眼泪庆祝这个美好的时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尧民:即指百姓,因为唐尧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明君,所以这里用“尧民”代指普通的百姓。
2. 丧考:指失去了父亲。其中,“考”是对父亲的称呼。
3. 无生意:指没有了生机或活力。
4. 杞国忧天: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比喻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恐惧。
5. 有坏时:意指总有个时候会结束。
6. 闻道:听到某种道理或传闻。
7. 宗祧: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这里指皇位继承。
8. 归圣嗣:指传给一个合适的人选。
9. 重熙:形容繁华盛世。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家国兴亡、朝廷更替的古诗。诗人以尧舜时期的百姓失去君主和杞国人忧虑天崩的故事为背景,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然而,当听到皇帝已经选定继承人的消息时,诗人顿时喜极而泣,感叹国家即将迎来新的繁荣时期。全诗通过对典故的运用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忠诚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昭陵挽词》是北宋著名诗人、官员李师中在仁宗时期所创作的一首哀悼诗。作为文人学者,李师中对宋仁宗时期的文治武功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他在这一时期任职于尚书省左司郎中等要职,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公元1048年前后,也就是宋仁宗的庆历年间,正值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宋仁宗采纳大臣的建议,积极推行改革,提倡儒家伦理道德,并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充实朝廷官员队伍。然而,这种繁荣景象背后却隐藏着种种矛盾和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民间疾苦并未得到缓解,贪官污吏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让李师中感到忧虑,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这一年秋天,李师中听闻了昭陵(即仁宗皇后的陵墓)的建设情况,深感悲痛。他回想起了皇后生前的高尚品质和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她不幸病逝的噩耗,不禁心生感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昭陵挽词》,以此表达对皇后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忧虑与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