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冬后 其四

标题包含
冬后 其四
方酝新寒晦又明,岁华无几壮心惊。 吹斜雁字霜风劲,忽送行人一两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裳(1919年-2012年),原名容鼎昌,字黄裳,笔名黄裳,山东益都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新寒酝酿四周天色昏暗又转晴,时光飞逝生命短暂令人心胆颤抖。寒风猛吹乱了大雁的行列,突然传来了行人的一两声呼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方酝新寒:新寒,指寒冷的冬天;方酝,刚刚酝酿。这里指冬天的寒冷刚刚开始。 2. 晦又明:晦,阴暗;明,明亮。这里指天气由阴暗变得明亮。 3. 岁华无几:岁华,年岁、时光;无几,不多。这里指时间不多,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 4. 壮心惊:壮心,壮志豪情;心惊,感到惊慌或恐惧。这里表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忧虑。 5. 吹斜雁字:雁字,大雁飞行的队形;吹斜,风吹倾斜。这里形容大雁在寒风中飞行。 6. 霜风劲:霜风,带有霜冻的风;劲,强烈。这里形容寒风凛冽。 7. 忽送行人:行人,外出的人;忽送,突然传来。这里指突然传来的大雁叫声。 8. 一两声:一两,泛指少数;声,声音。这里形容大雁叫声的稀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去春来之际的景色变化和诗人的心情感受。首句“方酝新寒晦又明”,描述了冬去春来之际,天气由寒冷变得逐渐温暖的过程。这里的“酝”字形象地描绘出气候变化是一个逐步酝酿、发展的过程。而“晦又明”则意味着阳光逐渐驱散阴霾,预示著春天的到来。 次句“岁华无几壮心惊”,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的感慨。诗人用“壮心惊”来形容自己面对时间消逝的无奈与惶恐,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光的留恋。 接著,诗人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吹斜雁字霜风劲,忽送行人一两声。”这两句诗意象生动,以大雁南飞和霜风呼啸为背景,表现出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同时,通过“行人一两声”这一细节,诗人表达了他对离别、重逢的思考,传达出人生聚散离合的主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后 其四》是宋代诗人黄裳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北宋时期,黄裳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曾担任过尚书郎、左司谏等职,后因触犯权臣而被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关切之情。 在这首诗中,黄裳通过对东汉末年战乱的不断回忆,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批评,希望他们能够吸取历史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总的来说,《冬后 其四》这首诗歌反映了黄裳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