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 其一
未曾删订未堪存,古作三千亦太繁。一自圣人编得所,至今学者擅专门。全经穷尽须三颂,要旨参来蔽一言。若问正葩何自始,温柔敦厚是诗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文:未曾删订未堪存,古作三千亦太繁。一自圣人编得所,至今学者擅专门。全经穷尽须三颂,要旨参来蔽一言。若问正葩何自始,温柔敦厚是诗源。
现代白话文:没有被删减修订的内容是无法留存下来的,古代的作品有数千篇也是过于繁多。自从圣人整理出适合的内容以来,到现在学者们都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专长。要想全面了解这部经典,需要研读三遍颂文,其中主要的宗旨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如果要问诗歌的正统源头从哪里开始,那就是温柔的情感和深厚的内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删订:这里指对古籍的整理和修订。
2. 古作:古代的作品。
3. 三千:泛指很多。
4. 圣人:此处指孔子。
5. 编得所:指孔子将诗经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和选择。
6. 擅专门:擅长于某一方面。
7. 全经:指诗经的全部篇章。
8. 三颂:指的是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9. 要旨:主要的意思或精神。
10. 参来:综合来看。
11. 蔽一言:用一句话概括。
12. 正葩:这里指诗歌。
13. 何自始:从何时开始。
14. 温柔敦厚:形容诗歌艺术的特点,即温柔的情感和敦厚的内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未曾删订未堪存,古作三千亦太繁”,体现了诗人对于古籍的重视和对于删繁就简的倡导。他强调了文献整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筛选、整理和保存,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流传后世。而古代的著作数量繁多,如果不加甄别地全部保留,可能会导致重要的信息被淹没在大量的琐碎之中。
颔联“一自圣人编得所,至今学者擅专门”则是对孔子及其门生的赞誉。诗人在此强调儒家经典对于诗歌发展的指导意义,表示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学者们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诗歌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种能力一直延续到今天。
颈联“全经穷尽须三颂,要旨参来蔽一言”则揭示了诗人对儒家经典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理解儒家经典的关键在于掌握其主旨,而非拘泥于字面意思。这里提到的“三颂”指的是《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这三部分分别代表了西周、东周和殷商的诗歌传统,它们共同构成了儒家的诗歌体系。
尾联“若问正葩何自始,温柔敦厚是诗源”则是对诗歌本质的探讨。诗人认为,诗歌之正葩——即诗歌的正统与精髓——源于儒家倡导的“温柔敦厚”的精神内涵。这里的“温柔敦厚”指诗人应具有的气质,既要有宽厚的仁爱之心,又要有温和文雅的风度。这一观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论诗 其一》出自清代诗人、学者洪树涛之手。这首诗创作于19世纪初期,正值清朝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云集,诗歌创作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高峰。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洪树涛凭借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对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在这首诗中以章甫为题,表达了对于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诗歌应该遵循自然之道,不应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与技巧的高超,而应注重表达真情实感,体现诗人的个性与品格。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洪树涛本人正处在一个学术研究与创作的高峰期。他历任官职,但始终心系学问,以诗为友。在清代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与学者往往是同一人,他们既要关注国家政事,又要投身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洪树涛作为一名学者兼诗人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