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松岭徐炼师
千仞峰头一谪仙,何时种玉已成田?开经犹在松阴里,读到南华第几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高峰上的那位仙人,什么时候开始耕种的玉石变成了良田?在松树阴影下打开经文,读到了《南华经》的第几篇章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访:拜访
2. 松岭:地名
3. 徐炼师:作者所要探访的人物,可能是一位修道之人
4. 谪仙:被贬谪的神仙,这里可能是指徐炼师的形象或地位
5. 种玉:典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是传说中的一种神术,可以孕育宝玉
6. 成田:比喻仙境,这里是形容松岭的美景如同仙境一般
7. 开经:开始阅读经文
8. 松阴:松树下的阴凉处
9. 南华:即《南华真经》,又称《庄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访松岭徐炼师为题,生动地描绘了炼师在山间修行的情景。首句“千仞峰头一谪仙”将炼师比喻为谪仙人,突出了他的超然脱俗、超凡入圣的形象。“何时种玉已成田”则暗示炼师的修炼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犹如神话传说中的仙人点化而成的美玉良田。接下来,“开经犹在松阴里”描述了炼师在松阴下诵读经文的场景,静谧而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最后一句“读到南华第几篇”则是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对炼师的敬仰和对道学经典的向往。整首诗用语精炼,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松岭徐炼师》是唐代诗人施肩吾的作品,创作于唐朝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施肩吾是一位追求隐逸生活的文人。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因此对山林隐居生活有着深深的向往。他与松岭徐炼师的交往,或许就是他寻找精神寄托的一个途径。这种心境体现在诗中,就是那种对世俗世界的超脱和对山林隐士的崇敬之情。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科举制度的推行也使得许多文人陷入了激烈的竞争之中。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追求隐逸生活,以逃避现实的纷争和压力。这也是施肩吾选择在诗中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原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