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
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
黄鹤信稀烟树老,碧魂乱晚风清。
何年紫陌红尘息,终日空江白浪声。
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到蓬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层层高台与云齐,每登临时思绪涌。
黄鹤稀少烟树衰,魂魄萦绕晚风轻。
何时尘喧能止息,终日江涛听白浪。
治国并非最高尚,终将驾舟至蓬莱。
去完善
释义
1. 轩槛:古代建筑中的栏杆或门框。这里指黄鹤楼的栏杆。
2. 黄鹤:传说中的神鹤,这里指的是黄鹤楼的传说故事。
3. 紫陌:帝都的道路。这里代指战争。
4. 安邦:安定国家,指治理国家的才能和抱负。
5. 高致:高尚的品质。
6. 蓬瀛: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去完善
赏析
《登黄鹤楼》是南宋诗人张咏的一首描绘登楼远眺的七言律诗。首联“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通过描述黄鹤楼的高度和登临时的感想,引出下文对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颔联“黄鹤信稀烟树老,碧魂乱晚风清”,以黄鹤和烟树的意象,表达了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颈联“何年紫陌红尘息,终日空江白浪声”,进一步强调了人生无常和自然永恒的主题。尾联“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到蓬瀛”,则体现了诗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对仙境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张咏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黄鹤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78年,正值北宋初期。在这段时间里,张咏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先后担任了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但因为直言不讳而多次受到贬谪。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从战乱走向和平的阶段,经济逐渐恢复,文化事业也开始繁荣。然而,政治斗争依然激烈,尤其是在皇位更迭期间,党派纷争更加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张咏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在《登黄鹤楼》一诗中,张咏通过描绘黄鹤楼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