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孙曹二生
西洛繁华外,幽奇二隠同。
喧卑不主耳,贤达许高风。
宫水当门落,僧园旧径通。
看书悲往事,坐石啸晴空。
世界搜吟内,山川旷望中。
忧人过忧己,岂是卧云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西边城市的繁荣之外,幽静和奇妙共存着两位隐士。
他们并不在意喧闹和卑微,贤人和通达的人崇尚高尚的风骨。
在门前落下的是宫廷的水声,通往僧人花园的旧路依然畅通。
读书时为他们悲哀的往事而悲伤,坐在石头上对着晴空叹息。
在这个世界的诗歌中寻找,可以看见山川的广阔与展望。
忧虑的人不只是忧虑自己,那并不是隐居的人。
去完善
释义
"西洛":洛阳的别称,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幽奇二隠":指隐居于山林的两位贤人。
"喧卑不主耳":喧闹和卑微不能左右自己的耳朵,意为不受外界干扰。
"贤达许高风":贤明的人和通达的人赞许高尚的品格。
"宫水当门落":形容门前水流优雅,如同宫廷之水。
"僧园旧径通":指通往僧人居住的园林的小路。
"看书悲往事":通过阅读书籍回忆过去的悲伤事情。
"坐石啸晴空":坐在石头上对着晴朗的天空大声呼喊。
"世界搜吟内":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诗人的作品。
"山川旷望中":在山山水水之间遥望远方。
"忧人过忧己":担心别人超过担心自己。
"卧云翁":比喻隐居山林的高人。
去完善
赏析
《赠孙曹二生》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友人孙、曹两人隐居于西洛,远离繁华,过着清幽生活的古诗。诗人在诗中赞美了三位朋友的才德高尚和他们的隐居生活。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诗歌的首联“西洛繁华外,幽奇二隠同”描绘了诗人与朋友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他们生活在繁华世界的边缘,享受着宁静与幽静。
2. 颔联“喧卑不主耳,贤达许高风”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们的志趣高雅,不受世俗的纷扰所左右。他们对贤达之士的高尚品质表示赞赏。
3. 颈联“宫水当门落,僧园旧径通”描述了他们所处环境的优美与宁静。门前流淌的河水象征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而通往僧园的旧径则暗示了他们与佛门的亲近。
4. 尾联“忧人过忧己,岂是卧云翁”表现了诗人及其友人们关心民生疾苦,并非那种沉溺于个人安逸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孙曹二生》这首古诗出自北宋文学家张咏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78年至1005年之间,也就是北宋初年。在这段时间里,张咏经历了进士及第、出任地方官以及入朝为相等重要人生阶段。
当时,北宋刚刚建立不久,国力尚弱,政治腐败严重。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宋太祖赵匡胤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其中包括选拔人才、整顿官僚机构等。在这种背景下,张咏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品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朝廷重臣。
在与孙曹二生的交往过程中,张咏深感二人具有治国之才,因此写下此诗以勉励他们努力进取,为国家效力。诗中的“尘土”一词象征着当时政治环境的纷扰和世俗的偏见,而“秋风”则暗示着朝政的动荡和人生的无常。通过描绘这样的场景,张咏表达了期望孙曹二生能摆脱困境,成为国之栋梁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