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别李司直

标题包含
送别李司直
亭下依微见远村,亭中离恨若为论。 数声歌罢扬帆去,民吏相看有泪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咏(920年-1004年),字复之,自号乖崖,谥号忠定,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咏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转运使等地方官...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亭子下面隐约能看见远处的村庄,而在亭子里面的离愁别绪又如何能说清呢?歌唱了几首歌曲之后便扬帆远去,当地的官员和百姓相互对望,眼角都流露出不舍的泪痕。
去完善
释义
《送别李司直》注释如下: 1. 李司直:指李直,唐朝官员,曾任司直一职,与诗人在此诗中的告别场景有关。 2. 亭下:指亭子下面,代指送别地点。 3. 依微:隐约模糊的样子。 4. 远村:远方的村庄,这里可以理解为李司直要离开的地方。 5. 亭中离恨:在亭子里离别的悲伤之情。 6. 若为论:意为“如何谈论”,表达对离别情感的难以言表。 7. 数声歌罢:歌声结束的时候。 8. 扬帆去:扬起船帆离去。 9. 民吏:民众和官员,这里可以理解为送别的人群。 10. 有泪痕:留下泪痕,形容送别的悲伤程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离别的画面。首句“亭下依微见远村”以亭下的视角展现出远方的村落,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别离的氛围。第二句“亭中离恨若为论”则描述了离别时的悲伤情感,“若为论”表示无法言说的痛苦。接下来两句“数声歌罢扬帆去,民吏相看有泪痕”,诗人通过描述歌曲停止、扬帆离去的场景,以及官员和民众流泪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氛围。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捕捉,生动地展现了离别时的感人瞬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别李司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咏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80年左右。此时正值北宋初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然而,边境地区仍有战乱困扰,张咏所在的四川地区较为安定,但其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始终萦绕于心。 张咏在青年时期便才华横溢,深得皇上的信任和重视。他曾任职蜀地,治理地方颇有成绩,受到百姓拥戴。然而,朝中的宦官权力争斗愈演愈烈,使得正直的张咏备受排挤,甚至一度被贬谪到边陲之地。尽管他努力励精图治,仍然难以摆脱命运的戏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咏结识了李司直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为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福祉而努力,但在人生旅途中却遭遇了诸多波折。于是,在一次别离之时,张咏以这首《送别李司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眷恋和不舍,同时也传递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未来的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