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运司园亭 月台
俗流嗜喧卑,世才务高洁。筑台仅踰寻,清夜延明月。四垂天幕低,千里蟾光发。美人□□才,裁赋何清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世俗之人喜欢喧闹和庸俗,而才子们则追求高尚和纯洁。他们建造的高台仅仅超过一寻(约一米),而在清凉的夜晚邀请了明月。天空被帷幕般的云层低垂着,月亮的光芒洒满千里之外。那个才华横溢的美人啊,她撰写出的辞赋是多么清雅绝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俗流:指平庸的人或庸俗的社会风气。
2. 嗜喧卑:喜欢热闹和地位低下的事物。
3. 世才:指有才干的人。
4. 高洁:高尚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5. 筑台仅踰寻:形容建造的月台很狭小,只能越过一寻的地方。
6. 清夜:指月色明亮的夜晚。
7. 四垂天幕低:形容天空的帷幕低垂,仿佛触手可得。
8. 千里蟾光发:形容月亮的光亮照得很远,好像有千里的距离。
9. 美人:这里可能指代才华横溢的人。
10. 裁赋:创作诗歌。
11. 清绝:形容诗歌清新脱俗,非常优美。
去完善
赏析
《和运司园亭月台》赏析:
此诗描绘了月台的宁静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首联“俗流嗜喧卑,世才务高洁”,以对比手法揭示了不同人的审美追求,强调了一种超尘脱俗的境界。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出月台的美丽夜景,如“筑台仅踰寻,清夜延明月”,以及“四垂天幕低,千里蟾光发”,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美丽的夜晚。尾联则通过对“美人□□才,裁赋何清绝”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月台的清雅之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一幅静谧、美好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运司园亭 月台》是宋代诗人孙甫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60-1279年之间,也就是中国的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文人墨客纷纷抒发胸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孙甫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诸多官职。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能够更加真实、深入地描绘出月台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和人生感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士大夫们普遍追求闲适的生活和精神的解脱。因此,孙甫在这首诗中以月台为背景,通过描绘其景色,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他也通过对月台的描绘,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园林艺术成就和文化审美观念。
去完善